苏枕书 | 文
刊于文学报2014年4月24日
老舍写《吃莲花的》,我早着迷。小时候住在镇上,也见人家院里清净一缸养着,碧叶亭亭,花端然有致,羡慕极了。小学时自己动手,问奶奶要缸。家中有限的几只,俱各司其职,没法腾给我。母亲学校有莲花池,都是菜藕,开大白荷花,叶子极多。老师们做荷叶粥,荷叶包饭,也摘莲花洗净炖鱼头。煮出来其实没特别香气,而毕竟也是“吃莲花的”。到秋天,寒塘水枯,专请人来挖藕,教职工们围池边,热闹得很,有粉嫩的,直接洗了就吃,鲜脆甘美。我是一定要种莲花的了。
当年奶奶在旧家还有水稻田,四周种些茨菇,我借几株茨菇的地方,埋下两节菜藕,一有空就去看。一到六月,雨水丰盈,枇杷、杨梅熟了,水田也碧绿,一隅居然真浮出二三圆叶,可爱极了。无比得意,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咏莲叶诗都念给它们听,并幻想顽强的藕根在水田下大面积蔓延——明年就不是稻田,是莲池了。
一切戛然而止于某个小雨清和天。我又循例欣赏那几片叶子,大概是想看看底下有无新芽,伸手掀了片观察,电光石火间,一条乌黑小蛇飞快窜过叶底,消失影踪。我连滚带爬,惨叫惊动四邻。从此再不敢接近水田半步,只有寄希望于其自行生长。但不久,荷叶也消失了,淹没在茨菇的世界里。
到京都后,发现本地人很爱种莲。大规模莲池自不必说,寺庙、人家多种缸莲与碗莲,花店也有售卖。我又心动,潜伏植物论坛数周,张口闭口也能讲“立叶”、“浮叶”、“藕尾”等术语,总算网购一品莲花,名“昭君顾影”。想买缸,阳台太小,只好买个小水桶。听说野外塘泥很多虫子,挖回后需滚水烫过。也罢,网购吧。寄来的藕节已生就十多枚嫩芽,小心翼翼埋好,浇满水,混浊一桶。耐心等了好几日,水清了,莲叶也稳定下来,一场小雨,滚珠晶莹,终于可以盼着“吃莲花”了。
危机来自不知何处生出的细小红线虫,扭动漂浮,密集恐怖。险要弃桶,好在上网一看,说这红线虫虽恶心,却好对付,最简单的,纱布包好剁碎的蒜瓣与姜末,投入水中,一夜就好。战战兢兢照办,次日起来,虫子果然消失,但阳台姜蒜味冲鼻,数日方散。正如《遵生八笺》叫人肉汤插梅花,花虽可久,味道却惊人。
梅雨到来,莲叶生发很快,千呼万唤的立叶也毫不吝惜。而到七月,邻家莲花纷纷打苞,我的昭君却迟迟不肯露面。近处有寺庙曰净土院,一缸宛莲明明不如我的叶片肥满,但人家一出梅就抽出两枝显眼的花箭,羡慕之余,翻了翻《中国莲花品种大全》,找到“昭君顾影”条,清楚写道:“晚生品种,花期七至九月。”好歹还能再等等。但直到秋深,也没有花,欣赏了枯荷听雨,这一年就过去了。
种莲的过程,要经历多个关口,泥土不可太肥,一定要有立叶,叶片不可太密,有缘的话才好等来一年有花。到来年春天,还需翻盆,清理藕鞭,重新种下。另一种更具挑战的种法:培育莲子。莲子两头磨薄,泡水发芽,嫩叶长成,再埋泥土,都是技术活。相比之下,睡莲实在太好种,有水就可以,花接连不断。但睡莲不好吃,太遗憾。
我沉默的昭君,在今春某个晴天被翻出泥土。应是护理不周,藕根大半枯黑,只有小段尚存生机。去年种莲一事可告失败。是否再试一年?又要战胜红线虫,历经种种期盼、等待。路过附近寺庙,庭院中又摆出莲缸,新叶好不诱人。每到盛夏,总见僧人采莲花供奉佛前。唉,光长叶子其实也很好,种吧!
作者:苏枕书
编辑:何晶
责任编辑:陆梅
*文学报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