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明末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不少人都被写入了《明末忠烈纪实》,在《明末忠烈纪实?殉秦传》中第一位就是孙传庭,甚至《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说法,那么孙传庭到底有何文韬武略,以至于这么重要呢?
孙传庭画像
孙传庭,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天启初年进入北京任职,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两年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崇祯八年(1635年)秋,重新出仕任验封郎中,后越级升为顺天府(今北京市)府丞。
崇祯九年三月,原陕西巡抚甘学阔多次镇压起义军失利被弹劾,孙传庭主动请缨,随即被任命为新一任的陕西巡抚。四月六日,崇祯在偏殿亲自召见了孙传庭,两个的对话也被录入了《明督师兵部尚书孙公传》,其原文为:期勉慰藉如家人。公面奏往事,秦兵缩边镇,而秦扶臣治其腹,诚不烦置兵,今"贼"反在内,臣恐不能以徒手扑强"贼"。上频曰,措兵难,措饷更难无以乏。朕给而今岁饷六万,后则听若自行设处,不中制。意思是说孙传庭希望崇祯给她所需军饷、粮饷。崇祯却只给了他六万两银子,就这么多。但是却给了他自主筹饷的特权。孙传庭在临时招募了三千人的“精兵”之后,于五月十六日,出潼关赶赴陕西上任。
上任之初的孙传庭首先要做的便是尽快掌握军屯,但是到任之后没多久便发现军屯的现状是既不堪实用,屯田亦徒有空名。其各军原领屯地,大多被兼并,亦或因兑食军粮欺隐者,甚至有本军逃亡,所遗田亩,变成荒地。这样的现状致使孙传庭不得不实行清理屯田,以充实军饷。首先孙传庭出诏示传谕陕西官宦、绅士,希望在国家外忧内患之时行此措施得到地方绅士的支持。希望以“忠义”来召唤当地绅士家国一体的意识,因为屯田多为当地官宦、绅士等占有。
但是依据当时的情景,军屯私有化的现实,是决不可能按照孙传庭的意思将军屯重新归入国家。因为积弊已深,涉及当地方方面面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又相互盘根错节,如果强行进行清屯,那将遇到的阻力会更大,极有可能使得当地官宦、绅士联合起来对其弹劾,到时候孙传庭不仅官没的当,可能还要掉脑袋。所以与当地势力避免产生更大摩擦,也为了取得当地部分士绅的支持。他只能依据实际状况进行变通,即原有屯田只抽税,同时利用陕西地广人稀的特点开垦新田,以期实现“秦兵卫秦地,秦饷养秦兵”的构想。
他对于原有屯田只抽税的具体做法是吊取陕西各地屯田资料,详查屯田被占情况,兼并土地者何人?被兼并的屯田是否干旱?能产粮几石?坐落某州某县某地?只要报明白,就可照常耕种,免其当兵。而对于开垦新田,孙传庭的做法则是根据土地肥瘠质量划分上、中、下三等并折银,上地每顷一十八石,中地每顷一十五石,下地每顷一十二石,每粮一石折银七钱,限期征收。并根据收粮所在地离城镇的远近规定了不同的交纳地。除此之外,孙传庭还裁撤了大量的官役。而为了将这项措施能够比较顺利的执行下去,他首先在自己的官衙内以身作则进行裁撤官役。并要求其他府县卫所也必须清理官役。这样,大量原官役或为农、或为兵,在节省官府开支的同时,又增加了兵农的数量。
在他这一系列的措施积极施行后,与以往的情况相比,终于显现了有效的成果,大量的成果也被录入了《孙传庭疏牍?鉴劳录》:崇祯十年四月“初清出课银三万五千余两”,崇祯十年九月“于先、后、左三卫,清出课银一十四万五千二百四十二两零;于右护卫清出本色麦米豆一万三千五百五十六石零。今夏课银已完,而本色亦见行征收。至原兑各军未起课之地,应纳丁条草马等银共四千五百八十一两零,犹不在内。……是役也,兵不烦募征,第稽之断残之尺籍,遂得万二千余,修我戈矛,事乃畚锸,在将来终不敢谓战则不足,在今日已可谓守则有余。”崇祯十二年“清屯一项,计三年共得折色银四十五万余两,本色米麦豆约五万石。”
孙忠靖公遗集
崇祯皇帝对孙传庭在陕西的成果也非常满意。但是孙传庭本人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对钱粮的用度做了详细的规划。这些征收上来的钱粮主要用于军队饷银、修筑陕西各处关城、打铸军器、招抚灾民等。但是不管孙传庭如何努力,光陕西一省的钱粮根本应付不了明末的战争所需。为了筹措更多的军饷和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孙传庭还征集裁撤的驿站银两、用剿饷借充盐本、行互市征集战马,以期最大程度的获得军饷的来源。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所以对于练兵,孙传庭也一刻都没耽搁过。孙传庭入陕时仅仅带了临时招募的三千人,掌控军屯后才得兵一万两千人(大多为原军户),但是这样的兵力远远不够抵御农民起义军。而原属陕西巡抚节制的固原、临洮两镇兵力又被三边总督洪承畴抽调,去填辽东那个大坑。在兵力匮乏的情景下,孙传庭只得募兵。
好在陕西地区自古就以“秦人尚武”而闻名,当地民众素来骁勇,并不缺乏优质兵源,但是孙传庭久任官场,知道除了关外明军尚属精锐以外,关内各地明军军队军纪松弛,平日操练也只是装模作样。想要训练出一批作战力强、军队纪律严明的军队,必须加大训练力度,一改往日颓废之势,为此,孙传庭多次对武器的好坏亲自试用,操练军阵也是亲力亲为。对于洪臣畴增加给他的两千甘镇军队,也是亲自检阅,对于不合格的老弱病残也是不徇私情的直接裁撤。
除了练兵以外,孙传庭也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其中就包括了潼关关城南面的平原地带。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农民军想要来往于陕西与河南之间,最直接的通道就是潼关。在这样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孙传庭与潼关道臣丁启睿筹划,在关城南面的平原上建造三座碉堡,并屯兵于内,又设置十五墩,这些堡墩全在深沟旁建筑,并将旁边有路小径封死,确保堡墩独占高处的优势。达到居高临下的的防守优势。也为日后明军在潼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提供了地利。
然而,孙传庭所有的努力,在那位急功近利、还喜欢争功于己、诿过于人的崇祯皇帝指挥下,注定只是个泡影而已……
潼关城楼遗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