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镇那些形态各异的坊塔楼阁、寺庙宫观构成了最美的音符,它们是古镇最具灵魂的文化景观和符号,见证、记录和承载着古镇的历史人文和世事沧桑。
在新场,明清年间盛行建造各种牌坊,号称“十三牌楼”。最为著名的是三世二品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为明代新场籍官拜二品太常寺卿的朱国盛家族为彰显家族荣耀而建,因其祖父辈均被朝廷封任二品官籍,便命名为“三世二品坊”,被誉为“江南第一牌楼”。牌楼曾于1974年被拆除,今日展现给世人的是恢复重建的牌坊。
新场古镇恢复重建的“三世二品坊”
金泽的“江南古韵状元楼”是远近闻名的茶馆。大革命时期,陈云同志曾带领徐勖等革命青年到金泽开展革命活动,在状元楼茶馆宣传农民革命运动,斗争不法地主。陈云还在圆通庵召集金泽工人、店员,向他们宣传上海工人运动,讲述顾正红烈士的英勇事迹。
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在江南的盛行,上海地区也广建寺庙,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很多古镇都是因寺成镇。不少寺庙宫观已然成为古镇的标志性景观,是古镇皇冠上最为珍贵、最为耀眼的明珠。比如龙华镇是因龙华寺而立,又因龙华寺而兴;在奉城,流传着“先有万佛阁,后建古奉城”的说法;真如镇因真如寺而建,真如寺的大殿为上海现存最早的寺庙建筑,且是上海地区唯一的元代木建筑。
真如寺创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现存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梁枋、斗拱、柱等主体结构仍保留初建时原貌,大部分构件为元代遗物,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寺庙建筑,且是上海地区唯一的元代木建筑。
金泽自宋以来寺庙迭建,桥庙相连,有桥必有庙。位于放生桥北堍的总管庙建于明代,因年久失修,20世纪50年代佛像被毁,60年代庙屋改为金泽村仓库,20世纪末重建了总管庙。“总管”是元代设置的官制,总管庙是当地“守郡之生祠”。据《苏州府志》记载,金泽总管老爷为开封人,叫金元七,又名金岳文。金元七是一位公正无私、为老百姓着想的清官,原是地方的守郡,后来晋升为随粮官,管理国家征收粮食,调送皇粮到各省市。金元七一生为国为民,大公无私,政绩突出,朝廷便敕赐在他死后立庙祭祀,封为总管神。时至今日,总管庙依然香火缭绕,表达了老百姓对清官的崇敬之情。
金泽的颐浩禅寺年代更为久远,其前身为“草庵”,又名“永安庵”,始建于北宋时期。《松江府志》称其“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步入古镇大街,迎面可见颐浩禅寺的牌坊,上书楹联“我佛见一切善男善女人皆当欢喜;是寺具七宝大乘上乘相何等庄严”。元牟巘的《颐浩禅寺记》主要记载了颐浩禅寺的建造年代,发展和扩建的历史,不但见证了颐浩寺灿烂的文化,也是研究金泽文化史的宝贵史料。
金泽颐浩禅寺
2002年8月,在新建的颐浩禅寺殿宇东侧清理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12个按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分布的直径达一米的青石柱基。据考证,此遗址为金泽颐浩禅寺观音殿建筑遗址。据史料记载,颐浩禅寺观音殿建造于宋元时期,坐东朝西,为二层观殿式建筑,占地面积近四百平方米。殿中央有8米高、4米见方的佛龛一座,内设泥塑金身观音大士坐像。殿内存放着篆刻观音大士碑、铜铁混铸洪钟及木刻楹帖、匾额等物品。寺内还保存着“不断云”石栏: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兴起时画了长卷“不断云”,颐浩寺方丈见到这云图后极为高兴,便请了著名石匠将云图雕刻在一块块石头上,并将石头安放在大雄宝殿前的荷花池四周,组成石栏,周长四十多米,甚为优美壮观。
金泽颐浩禅寺“不断云”石栏
颐浩禅寺偏殿有衮楼前的两株银杏树已有百年树龄。据《金泽志》记载,元初,西域有一高僧名为奔聂卜尔纳。他听说金泽颐浩寺的名声,不远千里来到金泽佛门取经,当时亲自种植了两棵银杏树:一棵在颐浩寺前,为雄性果树;另一棵种在河西,为雌性果树。两树隔河相望,人称“夫妻树”,每年雌树开花结果,果实香糯。可惜河西的雌树在民国时期被锯了,听说移作民用。这件事成了金泽民众的遗憾,他们直至今天仍记挂着它。
位于朱家角漕河街的圆津禅院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正殿供奉着观音菩萨,当地人又称“娘娘庙”。寺内的清华阁不仅为游人们提供了一个登高远望的视角,它还曾是圆津禅院诸多丹青墨宝的藏宝之地。宋刻《妙法莲华经》,明文徵明手书《多心经》,刘墉、梁同书、郑板桥等人写的对联都是清华阁中的宝物。
沿着圆津禅院向前的财府是财神在天庭掌管天下金银财富、向万民赐财送福的官邸。唐武德二年(619),皇帝赐封财神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以后中原各地又相继出现其他各路财神传说和庙宇祠堂。元代正式出现了供奉各种财神的财府和都财府,后大部分毁于战乱。朱家角的财府创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财神总府”。内厅的财神宝殿上有都天财神殿、五路文财神殿、五路武财神殿,尊奉着华夏民间传说和神仙文化中的所有财神神位及清代以前的各种财神遗宝:赐富财神、地财神、富财神、文财神、正财神、武财神、义财神、南北财神、偏财神、财宝天王及各路小财神和招财瑞兽。财府偏殿还有化解十二生肖“本命年”灾祸的“太岁阁”和牵线姻缘的“月老阁”。上海财府民俗文化馆收藏了历代与“财府”“财神”有关的古物以及祀祭和民俗物品,并重新修复了从唐朝流传到清朝的财府及财神殿原貌,原汁原味地传承和展示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财神文化,以及流传两千年的民间“接财神”祈愿风俗和年俗文化。
朱家角财府
漕河街上还有一座城隍庙,曾称“青浦城隍行宫”,原址在镇南薛葭浜。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徽州商人程履吉将朱家角薛葭浜的城隍庙迁至于此。朱家角城隍庙有三宝。第一宝是戏台。进得三间仪门,便是一座古戏台,基以石鉴,砌以磨细六角砖,后有化妆室,台檐四周皆名工雕刻之文武戏剧,百鸟花卉、人物兵器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台顶仿六朝古工,无梁无栋,由160只斗拱阶梯构成,全靠榫头相互紧合,不用一颗钉子。正中结以双龙戏珠,取其镇火之意。整座戏台精工巧作,堪称“江浙无双,两广不二”。第二宝是算盘。城隍老爷劝人为善,奉劝人在世上不要斤斤计较、算计别人,所谓“人有千算不如老天一算”,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你心中那个小算盘岂可与天之算盘同日而语?算来算去,终将算了自己。第三宝是银杏树。大殿之后挺立着一棵高大的银杏树,高22米,干围3米多,为上海市一级保护古树名木。银杏被称作活化石,这棵“小字辈”其实已经分叉,每年结果且产量丰富。而今,朱家角城隍庙也是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隍庙庙会的传承保护点。
朱家角城隍庙戏台
文章节选自上海通志馆编,田兆元著:《海韵江南古名镇》,原题《多少楼台烟雨中》,文章有删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