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依旧禁锢着普通民众的精神,为夫家传宗接代的观念始终是广大妇女心头的无法言语的痛楚。
有一天,在上海这个“西风东渐”、与国际接轨的摩登都市中,突然传出了一个声音——生育太多,反而会增加人类的痛苦,引发轩然大波。口出此言的,是一名来自美国的中年妇人,她就是玛格丽特·桑格夫人,“计划生育”一词的首创者、妇女节育运动的先驱。
1、首次提出“女性有权利决定是否生育”
玛格丽特187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早年的护士工作经历令她目睹了太多妇人因过度生产或频繁流产而导致健康状况恶化的惨景。她的前夫是建筑师威廉·桑格。两人离婚后,玛格丽特依然沿用了“桑格夫人”这一称呼。据猜测,桑格先生也许是不满夫人执意去贫民窟当护士这种“不顾家”的行为,才提出离婚。从这点看,桑格夫人并非一名偏激的女权主义者,而更像是一名心系天下、慈悲为怀的南丁格尔似的女性。
早在1912年,桑格夫人就已在美国出版了《计划生育》等著作,提出了男女平等、避孕节育的思想,并开设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家庭生育控制诊所”。1922年2月,她以“美国节制生育联盟”主席的身份进行世界巡讲,从美国出发,途经伦敦、日本和韩国,于4月中旬抵达北京。
在胡适的邀请下,桑格夫人在北大进行了“小家庭制与优生”为主题的演讲,2000人到场聆听。她携带的《生育控制》宣传册被翻译成中文,公开发行5000册。桑格夫人于4月20日离京南下,途经南京,4月26日抵达上海,继续宣讲。她入住的是外滩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此后该饭店的“名人房”又增加了一间。
次日午后,由《妇女杂志》社同《时事新报》社牵头,在一品香旅社为桑格夫人举办了接风茶话会。席间,桑格夫人向诸位文化界人士分享了此行见闻,表达了对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浓厚兴趣,随后又商谈了《生育节制法》一书中文版的出版发行事宜。
4月30日下午,桑格夫人在中华职业学校职工教育馆进行了公开演讲,与会700多人。这次演讲并非单独设立,而是作为“家庭日新会”这一组织成立三周年庆典的重磅节目。“家庭日新会”于上海创办,有“不吸烟、不饮酒、不赌博”三条会律,目的是促使上海乃至全国的家庭都能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新风貌。此次桑格夫人提出增加一条——家庭人口应该根据母亲的健康状况和父亲的经济状况予以限制。
这句话就算放在当下,也必然会引起争议。然而理性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母亲的健康状况和父亲的经济状况确实是保障优生优育的两个主要因素。当然,更妥帖的说法,是父母双方的健康与经济状况俱佳。桑格夫人在一个世纪前就敢公开发表这样的观点,其智其勇,可见一斑。“第四条”提出后,会员们以热烈的掌声回应了她。
此外,这次演讲也让人领略了桑格夫人作为演说家的风姿。桑格夫人的演讲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她将生育问题归结为“新社会哲学的中心问题——人口”,认为世界人口一旦超出人类生产力所能承受的极限,必然会带来贫困、疾病、就学与就业难,甚至战争等灾祸。人类不能“做自然的奴隶”,而是应该给后代提供最好的资源,“做自然的主人”。
她提出的男女平等亦是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她提倡女性有权利决定生育与否,成年男女都要学习相关知识,父母有严重遗传病或生殖疾病的,就主动不生育。
不过,桑格夫人这一阶段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她提出的“人种改良”策略,要求只有“配生育”的人才能生育,限制工作繁重没有休息时间的女性以及经济上供养不起孩子的家庭生育。这种限制生育在伦理上是不能被全世界人民接受的。政府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过劳问题和贫穷问题,不该让有生育意愿的弱势群体自行承担“无后”的悲哀。也就是说,计划生育可以,但禁止部分人生育就违反人权了。若干年后,桑格夫人这一激进的思想果真发生了改变。
桑格夫人在上海的当月,《申报》《民国时报》都转载了她的演讲,包括《妇女杂志》《时事新报·学灯》《家庭研究》在内的刊物也发表了相关社论。滑稽的是,部分刊物还特别注明“对待夫人所谈论的性事,请不要以猥亵视之”。可见当时的封建残余思想尤其严重。
桑格夫人在上海时留影
后排右二为桑格夫人
2、全城妇女翘首期盼桑格夫人再来上海
十四年后,桑格夫人第二次访华,也是在她的第二次世界巡讲期间。其实,即使在开放的美国,计划生育思想也遭受到反对与限制。比如堕胎在美国一向是违法的行为,而宗教界反对生育控制的声音更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桑格夫人一直没有放弃,十分执着地四处奔走,还将自己的工作记录下来。
1931年,桑格夫人的《我为节制生育而战斗的经过》一书发表。1936年,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对1873年颁布的《康斯托克法令》中有关“避孕书刊及工具为诲淫物品”的规定作了新的解释,允许医生为了挽救生命或增进病人的福利而开避孕药方。之后,桑格夫人便酝酿起第二次世界巡讲。
在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权益和计划生育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31年1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曾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作者是一名有过6次孕育经历和4名孩子、33岁的年轻母亲。她在信中这样写道:
“我这几年来所痛苦着的就是觉得自己像一架生育的机器,永远没有休息。13年来,我差不多是一个孩子放下了乳房就又有身孕,过着十个月多病多痛的日子。生下来的偏是女孩居多,于是我常常听到婆婆长长的、大篇的埋怨……
我现在有几个问题想要问你们。为什么现在做婆婆的和做丈夫的还是把女孩不当人,生多了就抱到育婴堂里去?为什么婆婆不许我去求医生,把我治到不会生育?为什么堕胎是犯法的?听说西医会把女子的子宫割去,令她永不生育,这是真的吗?有危险吗?可以不割子宫改用吃药来预防吗?我的身体衰落得厉害,常常腰酸背痛,如此体弱多病,再有生育怕是吃不消的。但我有什么法子呢。”
从这封信里可以读出,当时的社会上充斥着重男轻女、重子轻母的封建思想。在医疗不发达的条件下,妇人生产历来是一道鬼门关。这样“受苦”甚至“送命”的女性在上海乃至全国还有很多。所以“桑格夫人又要来上海”的消息传来后,举城妇女都在翘首期盼这位“大救星”的到来。《申报》率先积极反应,从1936年2月下旬就开始了系列报道,一直等到3月8日才真的迎来了这位“贵宾”。
当日下午一点,桑格夫人和女秘书二人乘坐的“皇后号”轮船抵达上海公和祥码头,中华妇女节制协会的周钟慧卿女士、名医颜福庆携千金和诸位媒体界人士早早就在码头等候。等不及她们下船,一场媒体见面会就在客舱中进行了。
桑格夫人头戴礼帽身着洋裙,在一群旗袍女士中分外显眼。有记者直截了当地问她,是如何看待德国的生育政策的。她用严肃的口吻回答道:“他们(指法西斯诸国)的目的是准备战争和扩充殖民地,他们不关心人的教养问题,他们所谓的奖励生育,只是为了把人赶到殖民地去,以实现他们的政治野心。”
又有人问到美国的生育现状,桑格夫人表示了“乐观”的态度,说:“美国有1100万人口已经实现了理想,有着很好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至于中国的情况,桑格夫人表示:“中国民众的生育卫生情况堪忧,建议使用一种用米粉和其他无毒素材料配置的药粉来达到避孕的效果。”事实上,口服避孕药在美国也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获得官方批准。可以说,桑格夫人的思想是相当超前的。
桑格夫人在做工作记录
3、建议设“未出世孩子局”提高生育质量
因为之前在香港时不慎染疾尚未痊愈,所以预定的公开演讲没有如期进行。桑格夫人一行改道医师王逸慧的寓所,小范围和同行聚聚。中华妇女节制协会的主席刘王立明和沪上名医牛惠霖等已经在那里等候。当晚,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举办了一场晚宴。晚宴结束后,桑格夫人便回船休息,第二天一早就启程返美了。
虽然预定的公开演讲没能举办,但桑格夫人对于世界局势和各国生育现状的观点依旧一针见血。她不但在意计划生育的结果,更在意其目的。她表示计划生育是造福人类的策略,绝不能服务于政治和军事野心。她建议由政府设立“未出世孩子局”,帮助有意愿“为人父母”的夫妻更好地迎接孩子出生。
桑格夫人强调,“任何行政审核都要以未来的孩子的利益为重”。打个比方,当你需要一个家庭厨师时,你会去就业局。你要和厨师互换资料,你得让技艺精湛的厨师相信你的家庭是受人尊敬的和睦之家。我们的孩子也应该得到双向选择权。
她为理想中的“未出世孩子局”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孩子是个珍贵的奢侈品,你确实能够支付得起么?”“你已经有几个孩子了?”“你能照看好很多孩子吗?”“你指望孩子回报你吗?”……她认为当局应该代替孩子向没有通过审核的父母say no——“你能为你的孩子提供一个幸福的家吗?不行?谢谢你!如果我不能健康、愉快地出生,我可不想来到这个世界上。再见!”
不难发现,桑格夫人已经意识到,由政府通过行政审核的手段来杜绝更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是最温情的控制。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健康和经济状况,桑格夫人开始重视“价值观”,比如“你指望孩子回报你,还是认为孩子是一个负担?”这类问题无关生理和物质,而是在心智层面上杜绝不合格父母的产生。
这些语录都被记录在1938年出版的《玛格丽特·桑格自传》中。桑格夫人的名字从此在全世界家喻户晓。虽然至今仍没有一个国家设立“未出世孩子局”,但“一切要以未来的孩子的利益为重”的思想无疑是仁慈又智慧的。
1953年,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成立,桑格夫人任首届主席。
1966年9月6日,玛格丽特·桑格逝世,享年87岁。
再后来,中国舍弃了“争当光荣妈妈”的人口策略,实施计划生育制度。近年来,二胎政策作为计划生育制度的补充,进一步满足了人们优生优育的美好愿望。
桑格夫人编辑的《生育控制回顾》
桑格夫人所著《家庭控制》封面
来源:上海滩杂志
作者:玛蒂娜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