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挑战》之“打工奇遇记”中,陈乔恩(中)与黄渤(右)体验快递员工作。 (东方卫视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层出不穷的综艺概念背后,究竟是资本点燃的激情,还是综艺制作人漂泊不定的心?
室内竞技、户外挑战、明星旅行、“素人”生活实验……层出不穷的综艺概念背后,究竟是资本点燃的激情,还是综艺制作人漂泊不定的心?也许兼而有之。在拉动电视收视的三驾马车中,新闻、电视剧早已形成固定模板自成一体,唯独综艺节目还在兜兜转转中更新迭代。从某种角度看,概念频出,实质上是热钱驱动下综艺制作人的不断尝试,目的是找到中国综艺的合适表达。
最新提出的概念是“剧情综艺”和“开放式综艺”。前者顾名思义,是带有剧情设置的真人秀;后者则将明星投放到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与随机入镜的普通人共同勾兑“明星+素人”的化学反应。巧的是,连续五周占据周日全国综艺市场份额首位的,是同时贴有这两大标签的《极限挑战》。
节目收视火爆,是选对了明星,还是终于挠到了观众的“痒痒肉”?在一片跟风雷同之后,“剧情”或者“开放式”就是中国综艺未来的大势所趋吗?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陆晓文的话可以代表一种思路:“对综艺节目而言,模式或概念都是外在且易逝的,唯人心才是长久的。”若撇去剧情和明星,还能“由娱乐观人性”,那才是综艺节目的一帖良药。
“素人”也当主角,平视社会解读人性
出租车上乍见明星的女乘客会是怎样的喜出望外?没认出明星脸的居民又会因迟来的快递怎样发泄?地铁闸机口,你是否会向陌路人送去一枚硬币?往来熙攘的街边,你又愿不愿意暂停脚步为他人带路?看起来,这些题设颇有点街头新闻纪实的意味,如今却次第出现在了综艺节目中。
陆晓文直言,自己不是真人秀的拥趸,甚至常常带着严苛的目光去审视它们,但当电视中出现类似新闻纪实、感人一幕之类的板块,他总会情不自禁被吸引。而让小人物进入大众视野,向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大众行为,这是《极限挑战》在节目设置时的一个特色。“时间特辑”“继承者特辑”“打工奇遇记”“荒岛逃生记”“疯狂的石头”等,每一期节目除了变化的主题,更有意想不到的街边普通路人。而且,“窜入”镜头的市民戏份绝不止于微不足道,有些甚至能推动剧情的发展。
“打工奇遇记”中,一丝不苟的幼儿园园长、苛刻的快递接收人、热情异常的女乘客,在镜头前与明星们平分秋色。导演任静介绍:“我们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生活场景,观众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档明星真人秀,而是拥有社会'众生相'的剧情综艺。”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夏陈安看来,“素人”的不可控,固然能让节目剧情拥有无限延展的可能,“但靠未知性来吸引人,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好节目是需要平视社会、直击社会心态、关注社会现象的,这样节目才能解读出人性,才有继续创作的生命力与价值”。所谓贴近是认同的起点,真挚是共鸣的前提,看不见的引导才是最好的引导。
让公众接受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
让百姓当主角,让观众看到身边的每一种角色,除了普遍存于人内心的窥探欲之外,如此呈现还有否更深的意义?著名评论人、社会学家石述思认为:“让小人物进入大众视野,能从不同角度呈现草根们的歌哭悲欢,而这些被放大了的真实行为,能让公众接受很多与自己不相同的行为方式,能帮助大众更好地包容差异化。”
在《极限挑战》中,观众是否认同“窜入”镜头的“素人”演绎,是否认同明星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小小“越轨”,继而会在互联网上如何祭出自我评价,这些都是社会学家眼里一档综艺真人秀节目的实际意义。更具有典型意义的还有一档网络自制综艺《你正常吗?》,与《极限挑战》将情景任务与社会解读融于一体不同,《你正常吗?》更像一次社会调查。“当有豪车堵路时,总想看看司机长什么样子”“其实不愿意父母帮你带孩子”“偷偷测试过伴侣的忠诚度”等等诸如此类公众普通生活里的话题,都被摆在平台上供观众自测“是否正常”。在石述思看来,“节目的意义并不在正常与否的争辩中,而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呈现,让观众看到个体与公众的不同,学会看到他者、包容他者。对于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而言,这种平等的精神尤为重要。”
回到《极限挑战》的风靡,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总经理李勇这样总结:“综艺节目必须承载价值观。老百姓消费文化产品,真正消费的是价值观认同,想看到的是生活中的那面镜子,即所谓'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的代入感,否则不可能在市场上走远。”有了切近时代脉搏的方式,核心价值观才可在趣味横生的情节中可亲可信。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