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上天入地、人间阴阳的场景转换,舞美灯光的变幻,名角大家轮番登场的表演,为昆曲赢得了许多新观众。(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供图)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3场演出近5000张戏票悉数售罄,不得不加座应对观众需求。这对于600岁的昆曲艺术,尤其是新编作品而言,可算是不小的奇迹。昨晚,当原创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在上海大剧院最终落下帷幕,谢幕时分,主演们3次登台,观众仍报以热烈的掌声与喝彩。
而早在演出正式启幕前,国家大剧院、保利院线等国内10余家剧院,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中国香港西九龙艺术中心等境外艺术机构均已发来邀约,《春江花月夜》的市场前景一片美好,已初步排定2016年上半年赴北京、台北、高雄等地巡演。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昆曲能从高冷凄清的博物馆展厅里走出来,活色生香,真正地活着。”该剧主演兼出品人之一张军如是说。
文化服务管理机构可以更好地扶持创新团队
《春江花月夜》何以撩人?昆曲门内人看原创,以严谨而唯美的目光来审视这出新剧,探讨其艺术价值。新作体现了张军希望呈现“当代昆曲”的思路,该剧艺术指导、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坦承,任何一部新编作品都会面临需要修改的问题,《春江花月夜》同样如此,但这么多创作者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如此完整又严循昆曲规范的表演实属不易。而对昆曲圈外人来说,上天入地、人间阴阳的场景变换,热烈的场面,文辞的奥雅,舞美灯光的多变,还有魏春荣、李鸿良、关栋天等戏曲名角大家轮番登场的表演,对新观众而言显得更容易进入。
当人们惊叹于一出昆曲新剧能邀来名角云集,更大的好奇也由此而来:一家仅有10多人的民营文艺院团是如何做到的?张军说,一切源于对标国际戏剧制作规律的项目制。项目制,顾名思义,按项目排定制作计划。从创作源头直到演出终端,按项目需求联系投资,为项目品质联络演员,再照项目特点推广营销,全程以剧本为核心,而非传统的以院团为制作单位。首演的成功证明,因为实行项目制,张军能在找到剧本后,高效而开放地邀请南北京昆名家齐聚一堂;同样因为项目制的存在,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可以不用负担一个完整而庞大的班底,在减少生存压力的“轻资产”运作下,依然能以剧目为核心聚拢投资人并组建名家剧组。这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可谓一次有益的探索。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说,这次昆曲《春江花月夜》赢得了观众与市场,它所引发的反响,是又一个值得重视与关注的课题——我们的文化服务管理机构应该怎样更好地支持、扶持像张军这样的文艺创作团体,为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更好服务。这次演出是上海大剧院建院以来第一次与民营院团共同制作打造原创剧目,大剧院在现金投入、场地资源和艺术教学课堂等三个方面和张军团队进行合作,他们的感受是,张军团队的执行率与效率并不逊色于许多国有院团。
对于这样一支文化创新创业团队,有关部门应该给予更多支持。3年前,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就为张军设立了张军昆曲艺术专项基金。这次演出,该平台就为其募集社会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久前,《春江花月夜》还通过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项目的立项评审,获得市重大项目资助。郦国义认为,如何服务好这样的文化创新创业团队,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春江花月夜》进一步修改打造后赴境外演出,就应该给予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扶持政策。另外,现在无论是国有院团还是民营院团,在题材的选择、剧本的修改打磨上都存在短板,亟需专家的智力支持。在这方面,创作资源的配置也应该得到有关方面更多支持。
给“过去”一个未来,传播、教育两手抓
40岁出头的张军是中国的“昆曲王子”,2009年他辞去上海昆剧团副团长职务后,创办民营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出任艺术总监。他的恩师蔡正仁还记得,6年前,当张军告知他要离开上海昆剧团独自打拼时,他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担心。而今,面对经历6年风雨的张军和他的昆曲艺术中心,蔡老直言后生可畏亦可佩。
让老艺术家动容的原因,想来是张军多年为坚持昆曲传承所付出的坚韧与守候。从1998年底开始进入高校,过去16年中完成超过300场“昆曲走进青年”的宣讲。张军说,戏曲的教育与传播要有“星星之火慢慢来”的心态与状态。他走到年轻人中去讲昆曲的前世今生,说昆曲的故事,聊昆曲的美从何而来,“很多时候贴钱也讲,年轻人愿意花时间了解昆曲,如果再不珍惜机会,他们又会被‘闷跑’了。”
对于《春江花月夜》,今年初,张军给大剧院艺术中心列出长达半年的营销计划,并立下军令状。在大剧院团队眼中,这几乎是传统戏曲院团从未尝试也不敢轻易尝试的举措。“总共20多次演讲,我们每一次都把沙龙做成了演出。”张军说,一次推广就是一次导赏,是昆曲自我推销的良机。因此,他抓紧一切时机,画廊、高校、戏迷俱乐部,哪里有潜在观众,哪里就有张军团队的“疯狂营销”。
“作为一出剧目,《春江花月夜》已在第一个平台上站稳了。下一步是修改完善后进行世界巡演。”在张军看来,新戏是自己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之后,在创作上的5年蓄力;而其票房成功,则依赖于过去10多年积累下的粉丝。“这也是昆曲拥趸累积多年的爆发”,他说,至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现有的粉丝迟早有消耗殆尽的一天,仍需不断地普及并教育。如果说项目制为《春江花月夜》垒砌了根基,那么该戏的长久流传还得借助昆曲本身的活色生香。
张军表示:“一旦剧目成熟,我们可能就要从项目制往剧目制转移,这就需要培养更多演员、班底来应对多点演出。”可以想见,从现在到未来,昆曲教育会是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又一主攻方向,“给600岁的‘过去’一个未来”。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