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下辈子还当儿科医生”,“跟白血病是坐在一条船上”……每每忆起这些上海女医生说的话,上海女医师协会会长孙斌教授都颇为感动。这些年,医院里的女医生越来越多,这群医疗界的“铿锵玫瑰”不仅用智慧与汗水一次次冲破疾病极限,拯救与死神搏斗的千万患者,也给临床一线带来微妙的变化,甚至还引发一些担心。
走到医学顶端,女医生“压力大”
在孙斌眼里,上海女医生是一个刻苦、努力且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但她也十分清楚女医生的压力。
2013年,上海女医师协会第一次调研女医生的生活与工作现状,结果显示,女医生普遍感觉压力大。对于调研中“下班后是否有娱乐时间”这一问题,69%的受访女医生回答“没有”。从受访者的文字作答中可以拼凑出女医生下班后的常态:管小孩,写论文,做家务。
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赵维莅是上海女医生中典型的“超强大脑”,40岁不到的年纪,已主持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她把每天完整地“切”成三段:上午在病房,下午到实验室,晚上回家思考白天没解决的问题,查文献,写论文。用她的话说,“上午与病人沟通,下午与学生沟通,晚上与自己沟通。”
“女医生在男人堆里,竞争难以想象。”孙斌扳指头算算,在三甲医院里,科室正主任是女的,还是少数,女院士更是凤毛麟角,“男性走到医学顶端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女性要在这个世界里打拼不容易,这不仅是体力、智力上的比拼,对女性而言,考验的还有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与取舍”。
办一个赛事给上海女医生鼓劲!去年年底,上海女医师协会首创“上海最美女医师”评选,今年1月,首批10名“最美女医师”揭晓。她们中有创新力强劲的医学专家,也有投身援助摩洛哥医疗的白衣天使,有在疫情爆发时挺身而出的公共卫生人员,也有与死神做斗争的“急诊女超人”……在上海的医疗战线上,女医生正成为中坚力量,如何缓解这个群体的职业压力将成为一项社会课题。
“最美医生”走出医院,送医下乡
或许因为细致、耐心、爱张罗的女性特质,来自上海各大三甲医院的优秀女医生正以集结之势,走出医院,把医疗与健康送到更多人身边。
这些天,配合“三八”妇女节,一支上海女医师队伍走进长宁区,结合国家“二胎”政策为社区开展免费母婴健康科普。3月10日,还有一支10人女医师小分队将前往静安区给环卫工人义诊。这些年,上海女医师还走进农村、军营、工厂,今年计划将走进西部,走进上海远郊,送医下乡,成为乡村靓丽的“一抹红”。
上海女医生群体不仅活跃于公益事业,她们还成为推进“医改”的好帮手。去年,市女医师协会牵手浦东卫生计生委,让三甲医院的优秀女医师与浦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结对子”,帮助基层医生提升临床及科研能力。
这些年,上海女医师协会动足脑筋,希望用各类公益活动舒缓女医生的压力,让女医生获得更多职业成就感。今年,她们打算再推动一项针对女医生健康现状的调查,此前调查显示,上海女医生的颈椎病、腰椎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要高于上海女性的平均水平,因为工作强度巨大,女医生普遍过着并不健康的生活。
“作为医生,特别是女医生,把爱心献给病人、献给家庭、献给事业,也应获得社会更多的掌声、理解与关注。”孙斌说。
女医生多分布在内科,外科尚为“男人堆”
实际上,孙斌把医院称为“男人堆”并不为过,在她刚当医生的上世纪80年代,女医生并不多。这些年,从医学院到医院,女性越来越多甚至首次“超半数”,分析女医生的分布很有趣:女医生主要集中在儿科、妇产科以及各类内科,比如内分泌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科等,外科尤其是血管外科、胸外科的女医生绝对属于“珍稀物种”。
在综合三甲医院,外科依然以男性为绝对主导。外科手术室里,女的开刀医生极其少见。业内公认的解释是,女性天生比较细致、敏感,更适合内科,男性爱动手,喜欢挑战,更喜欢外科。所以,这不仅仅是体力因素,更主要是兴趣与天性使然。
有人担心,照此趋势,未来谁给我们开刀?“如此担心倒不必,因为外科依然是大部分男医生的理想科室,依然有很多一心想当外科医生的男生报考医学院,竞争并不会变小。”孙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