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扇的起源与发展
折扇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往前追溯。关于折扇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唐朝李世民时期就有折扇,也有学者表示是宋朝时传入,后一种说法被大多数人认可。
《宋史》记载日本僧人曾将折扇作为贡品献给我国,当时日本称折扇为蝙蝠扇。
北宋徐兢《宜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有记载其中“画摺扇,金银涂饰,复绘其园山林人马女子之形,丽人不能之,云是日本作,观其所馈衣物,信然。"
这些记载都可以表明,折扇是由宋朝时传入我国的,至于说唐朝时期的,则没有查到明显的文献记载。
一提起折扇,可能会想到的大多是一袭白衣翩翩少年郎,折扇微微扇动,便出口成章。然而折扇却非只是男子可佩戴之物,女子同样可以佩扇。
如从朱翌的《生查子·咏摺叠扇》:“摇摇云母轻,袅袅琼枝细。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
可以看出,折扇也是可以由女子佩带的,且宋代的绘画和漆器上就有很多女持折扇的形象了。
昆曲《牡丹亭》中,就有杜春娘拿折扇,春香拿团扇的一幕,小姐拿折扇,丫鬟拿团扇。
确实是这样的,在当时的人看来,折扇是后来传入的,属于奢饰品,只有上层和文人才可以拿折扇,它是上等人的标配;而团扇因为在中国流行的很早,发展到明朝已经非常普及了。
至于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制扇业变得十分繁盛,扇子得到了迅猛发展。从乾隆皇帝带头引发了国民对扇子的空前喜爱,这时候,无论是从春夏到秋冬,从阿哥臣子到文人墨客,都必不可少地配有一把折扇。
这个时候,扇子不仅仅是一把扇子,他渐渐地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成为了一种代表自身身份的一种工具,佩扇已然成为了一种潮流。
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之下,势必对扇子的追求业越来越高。
“制一扇,所费数金,而人必数扇。且辗转乞求名师名画,以相夸耀。"
这和现在男生爱鞋,女生爱包大概是一样的道理吧,看来古人也和现在的我们一样,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二、扇面才是重头戏
为何扇子能受到众多文人的追捧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扇面了。扇面画可以说是整把扇子的灵魂,扇子的价值也大都在于其扇面,众人追捧的也正是那些名人名画名作。
中国文人有处处留墨的雅好,这扇面就给了众多文人的发展空间。
《晋书》中记载:王羲之书老妪扇,相传一老妪卖扇,因竹扇简陋,无人问津,王羲之看到后就倍感同情,便提笔挥墨,果然,竹扇被一扫而空。
《书记》中载:“政和间,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诸邸竟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
有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再加上宋朝时期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这些因素使扇面画得到了空前繁盛,以至于宋朝是扇面画的高产时代,被后人称赞的画作大都出自宋朝。那些画作无一不精美绝伦,小而别致,趣味十足。
到了明代,折扇不仅仅在达官贵族等上等阶层流行,开始在民间流传。画扇融入了民俗,扇面画再提一个高度,到达了鼎盛时期。高山流水,野草闲花,昆虫禽鱼无不入画,狂草、隶书、小篆、颜体无所不写。
扇面画与卷轴画大有不同,一说起卷轴画想必大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宏大壮观。卷轴画就是“大”,而我们现在说的扇面画是“小”。现代有位画家说:“能画得了大画的人,未必画得了小画。”
的确,对画扇面画之人与画卷轴画之人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求画扇面画之人,在作画之前须胸有成竹。画扇面画对用墨是否精准、构图是否精确极其严苛,且扇面画要求一次性完成,中间不可停笔,有时候小画更加能考验作画者的技术。
扇面与书法画作结合后,其艺术价值就远远超越了它的实用价值,两者结合的折扇变得更有收藏价值。
那么收藏家们都是如何收藏扇面画的呢?有的收藏家会将有价值的扇面画直接装裱起来,还有人将扇面直接揭下,装裱收藏。
宋明两代扇面画艺术达到了高潮,一时出现了许多不朽之作,如马世荣《五云楼阁图》、陈清波《湖山春晓图》、赵元《树石图》、宋徽宗赵佶《枇杷山鸟图》等等,让我们得以饱览扇面画的高尚艺术,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物质遗产,是老祖宗们传给我们的瑰宝。
三、扇骨也有讲究
结实的扇骨,是一把扇子是否有购买价值的关键。我们买东西第一步看的它的质量是否过关,那挑选扇子肯定也是这样。
首先对于一把普通的扇子而言这扇骨要结实,不能松松散散。还没用就摇摇欲坠的扇子肯定不会激起我们的购买欲望。那如何保证扇骨的质量上乘呢?自然是要挑选好的材料。
扇骨取材分为竹子,木材两大类。
以竹取材的话,要取细腻,筋少的竹子。其中以川湘两地的竹子最适合,这竹子有多个品种,根据要做什么样的扇骨来取什么样的竹子为材。竹子有玉竹、斑竹、罗汉竹、棕竹等,各个品种的特点不尽相同。
玉竹如玉般晶莹剔透,温润如水,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斑竹因外皮生有褐色斑点而得名,又称湘妃竹,因它较为稀少,用它做的扇骨大多受到达官贵族的欢迎,来彰显自己尊贵的身份。
木材有乌木、鸡翅木、紫檀、楠木等。
乌木是用来做扇骨最常用的材料,因其硬度较大,便于雕刻。鸡翅木这名字是因为木材外皮有状似鸡翅的纹理,听这名字就觉得有趣可爱,但是鸡翅木易折断,所以并不用它来做扇骨的大骨。
不得不说的就是那紫檀木了,紫檀木素来有木中极品的称号,“紫檀烟环绕,烛花落年少”,檀木光滑细密,有香气。用檀木做的扇骨可一扇千金,便是对木材一点不懂的也知道紫檀木是极好的,可见它木质名贵,久负盛名。
再说一说这扇骨的制作工艺,要经过多道工序才可制成这小小的扇骨,漂晒烤焙缺一不可,再加以雕漆、浅刻、浮雕等多种雕工在扇骨上面的装饰,这一把扇骨才可成型。那扇子的精与粗,雅与俗与扇骨的雕工有着密切关系。
有一种扇子是竹刻扇,竹刻,分阳刻和阴刻两种。通俗的来讲,阳刻就是凸出来,阴刻就是凹进去。
虽然都是雕刻,但二者要求掌握的技能不同。阴刻分为深刻和浅刻,浅刻要求雕刻者的力度把握的要恰到好处,这往往需要多年的练习才能将雕刻的力度熟记于心,变为肌肉记忆。
阳刻也有沙地留青和平地留青的区别。留青,顾名思义,就是在雕刻的凸起部分保留竹皮。沙地制作比平留青要简单,故平留青的价值远远高于沙地留青。
竹刻这门艺术,在唐朝已经走向成熟,宋代更是趋于完整。尤其是宋朝,竹刻高手辈出,,精品层出不穷。
再简单说一下这扇子的结构,扇子的两端的片骨为大骨,大骨之间的若干骨为小骨。大骨与小骨数量之和便是档数,所谓档就是扇骨的数量,扇骨是用档来划分的,也叫做扇骨的规格,规格不同,用处也自然不同。
有的规格适合做男扇,有的适合做女扇。其中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这几种规格的扇骨尺寸较小,俗称七寸扇,多用作女士坤扇。
十六档的多为男扇,其中九档、十一档多为日式扇,十二档、十三档、十四档较少见,但在明朝末年较为流行,十六档以下的大扇为和尚头。
还有扇的品相,扇钉可以看出一把扇子的年代。扇钉是就是将扇叶的大骨与小骨连接起来的一种钉子,扇子的开合均以他为轴。扇钉是否为原配,是许多收藏家的收藏标准。
当然,如果扇骨上面的雕刻极为精湛难得,即使换过扇钉也会有人花大价钱收藏。
总结
没想到一把小小的折扇竟有这么多的讲究,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精致,讲究的生活理念。一把扇子有着这么多的乾坤,其中的的书法、绘画、雕刻无一不是中国元素,这一把小小的折扇可以体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