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宋画”——花鸟画的立意
宋代人对花鸟画的创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花鸟画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宫廷以及皇家的支持,使花鸟画的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前代。“精微细致”、“富丽典雅”的审美意趣在当时深得人们的喜爱。
宋代的花鸟画在设色上,无论是艳丽富贵,还是清雅野逸,都能达到艳而不俗、工而不板、精而不滞、厚而不腻的艺术效果。
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欣赏五彩斑斓的宋代花鸟画吧:
赵昌 《写生蛱蝶图》
赵昌 《写生蛱蝶图》局部 北宋 大约950年前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赵昌是北宋最著名的花鸟画家之一。画面上荆棘、野菊、橙红的霜叶和枯黄的芦苇等植物爬满了土坡。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只蚱蜢则躲在草叶之下,形成一动一静的对照。
为了更好的表现出秋天原野的空旷清新,赵昌在画面右上方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花草则集中描绘在左下半部,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对比。整幅画充满了田野之趣,给人以阳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感。
佚名《富贵花狸图》
佚名 《富贵花狸图》 北宋 大约900多年前
好花还需绿叶衬
浓密茂盛的绿色叶片,衬托出白牡丹的无比娇艳。近景的一枝白牡丹,对着观众绽放;中间几枝则朝天盛开;远处还有一枝白牡丹,藏在绿叶后,向着背面开放。画家巧妙地通过花蕊的不同朝向,营造出一个立体的视觉空间。
牡丹花下,趴着一只双目炯炯有神的黑白小花猫。主人用一根绳索拴着它,猫咪脖子的后面,还露出红色的花结,真是美美哒;绳索另一端,系着一对铃铛,既可以拉住猫咪的脚步,也可以随时通知主人,猫咪又跑去哪儿了。
赵佶 《瑞鹤图》
宋徽宗 《瑞鹤图》 北宋 大约900年前
清晓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
北宋政和二年正月十六日,汴京上空忽然飞来几十只仙鹤,盘旋在湛蓝的天空中。引得皇城里人人惊诧,仰头观看。宋徽宗亲眼目睹,兴奋不已,他认为这是祥云伴着仙鹤前来献瑞,于是欣然命笔,画下此景。
画中共有十八只仙鹤,两只落在宫殿屋脊两个高大的“鸱chī吻”上,一只静立,扭头呼鸣;一只降落,立足未稳;这是一静一动的有趣对比。其他仙鹤则上下翻飞,有的昂首冲天,有的曲颈低回,也是神态各异。
赵佶 《芙蓉锦鸡图》
赵佶 《芙蓉锦鸡图》 北宋 大约900年前
“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最信奉道教的一位君王,甚至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由于道教认为花鸟石虫都是天地间的精粹,那么在宋徽宗看来,描绘花鸟祥瑞,就不仅是画画,还是为宋王朝祈福的一种仪式。
因此,宋徽宗格外喜欢描绘各种奇花、珍禽和异石,这些都是瑞兆啊……画面上这只红腹锦鸡,有着格外漂亮的羽毛,它正盯着芙蓉枝头那两只“缠缠绵绵翩翩飞”的蝴蝶发呆呢!
林椿 《枇杷山鸟图》
黄澄澄的枇杷果
五月的江南,阳光下黄澄澄的枇杷果十分诱人。香甜熟透的果实,引来了一只爱吃浆果的绣眼鸟,它停在枝头,翘着尾、伸着颈,正想去啄食,却发现枇杷果上面还爬着一只小蚂蚁呢……
画面记录了鸟儿忽然停嘴,定睛端详小蚂蚁的这一瞬间。但树枝因为鸟儿之前的动作,仿佛还在轻轻的颤动。画面静中有动,非常有趣。树叶的正背样貌与色彩深浅,虫儿噬咬的洞痕,被画家做了清晰写实的勾描。
毛益 《榴枝黄鸟图》 南宋 大约800多年前
毛益 《榴枝黄鸟图》 南宋 大约800多年前
虫吃石榴,黄鹂在后
画面右边是两颗熟透到开裂的石榴,由绿变黄、虫蛀斑斑的枯叶,传递着深秋的气息。裂开的石榴籽惹来了吸食果汁的毛毛虫,而毛毛虫又引来了爱吃虫子的鸟儿。于是,画中的主角隆重出场——这只壮硕的黄鹂,忽然飞到了石榴枝头。“狠、准、稳”地一口啄住了虫子。
画家先用淡赭、黄色晕染黄鹂鸟的身体,再用粉白的颜料细细勾描羽毛与喙爪,很好的画出了鸟儿的体积感。
林椿 《果熟来禽图》
林椿 《果熟来禽图》 南宋 大约800年前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画中是一枝林檎果,沉甸甸的粉红果实仿佛还在枝头颤动。香甜的果实无人来摘,引来了小虫,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树叶上有虫儿噬咬的洞痕。枝头那只雀鸟,正昂首鸣唱,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它应该是在招呼同伴“这里有虫吃”。
宋代画家非常重视写实,对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小鸟蓬松的羽毛、树叶卷曲的正反面都画得真实亲切。尤其是那“一枝三果”,一果正、一果侧、一果背,把枝、叶、果的穿插交待得清楚自然,还营造出了一个立体空间。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