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
很多人提及“三十而立”的时候,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车子、房子、票子等外在物质,其实三十而立,“立”的并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自己的人格,学会怎么做人,学会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因为三十岁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是对于过去未成熟人生阶段的结束告别,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三十岁之前是试错的一个过程,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走弯路,遇挫折,但是三十岁之后,我们就需要完善自我,走好以后的路。一个人如果在三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格,那么他接下来的路一定会走得非常差劲。
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三十岁之后,就要明白应该怎么活着,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自己的三观是拘束于世俗,还是找到内心的一种独有的精神。
《传习录》之中有这样一段话: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这一段话就是王阳明和他的学生陆澄讨论志向的话题。
陆澄问王阳明一个人怎么才算真正的立志?
王阳明就对他说:“只是念念要存天理,便是立志。能不忘这一点,久而久之,自然内心凝聚,正如同道家所说的‘结圣胎’。此天理之念常存,以至于达到了‘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念头存养扩充去而已。”
在王阳明这一句话中,最关键的就是提出的“美、大、圣、神”的概念,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就是所谓的人格境界。
孟子首先提出这一个概念,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所谓“美、大、圣、神”是一种境界,表现出来人们内心纯正的品质,通俗来说就是:人们喜欢的品质叫做善;这些品质发自于内心,而不是外在作秀,叫做信;优秀的品质充盈内在叫做美;不但聪明而且焕发很大的人格光辉,叫做大;巨大的人格力量能够化导流俗,净化人心叫做圣;圣德达到神不可测的最高境界,叫做神。
我们初读这一段话的时候,总觉得这类高大上的字眼和自己无关,这是古人拿出来故弄玄虚的话,其实并非如此。
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保持内心纯正而不流于世俗,不以外在的物质而主导,树立一种以道德为重心的价值观。
这就是内心至诚的一种境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应该确立的一种人格。
但是反观世俗,现在所有人把自己的价值观其实都放在了和物质有关的层面,早就忽略了对于内心德行的修养和扶正。
王阳明有一个弟子叫罗近溪,十几岁的时候跟朋友去探望一个重病长者,这个长者混得不错,有身份有地位,家境殷实。
但是当罗近溪去看望他的时候,那个长辈却唉声叹气,好像对自己的人生不满的样子。
回来的路上罗近溪就和他的朋友聊起来这个事情,罗近溪说:“他老人家一辈子活得那么风光,为什么临近还一直叹气,假如我们读书有成,科举登第,将来也是仕途得意,甚至做到宰相,会不会还叹气呢?”
朋友想了一下就说:“恐怕也免不了。”
罗近溪若有所悟说:“那么我们需要寻一个不叹气的事情来做呀。”
于是他就确定确立了一个一生的志向,就是和王阳明一样,要做“天下第一等事”,也就是王阳明小时候的那个梦想成为圣人,王阳明在上学的时候,就跟老师说过,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这个世上,钱固然重要,但是物质并没有重要到来衬托自己的所有价值,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完全放在了物质上,那么他就会从“人”沦为一个“失去人格的动物”。
人的生活需要建立在物质上面,但是人的精神需要更多的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精神建立一种良好的人格,这也是三十而立应该做的事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