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少年时便享有美名,其一是外表美,被当世之人称为“美须眉”;其二是内在美,有让人甘愿追随的人格魅力。在枭雄并起的两汉之间,性格温柔的刘秀能在其中脱颖而出,平定乱世,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他的这种内在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如果统一天下,也需要法宝和诀窍的话,那么,忍耐和仁慈,就是刘秀致胜的法宝;他运用这两大法宝的诀窍,就是让人心服,而不是征服。
01 兄长被杀害,不兴师问罪,反去谢罪
当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叱咤风云时,更始帝刘玄听信谗言杀了自己的同宗兄弟刘演,也就是刘秀的兄长。正手握雄兵的刘秀听闻噩耗,悲痛欲绝,却隐忍不发,没有选择兴师问罪,而是赶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
“谢罪”的刘秀,绝口不提昆阳大捷的显赫战功,也不为兄长服丧戴孝,言谈举止也毫无悲伤之色。这当然只是刘秀隐忍的表象。据《后汉书?冯异列传》记载,刘秀“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为不挑起汉军内乱,影响灭王莽、复兴汉室的大计,此时的刘秀,不得不忍;且若背上谋逆夺权的罪名,更难以服众,为了大局,他必须忍。他的忍耐使家族得到了生存的机会,虽然兵权被剥夺,但他被更始帝封为武信侯。
02 被任命去“送死”,不退缩,反借机沿途收服人心
公元23年九月,“三辅豪杰共诛王莽”,新朝覆灭。 更始帝刘玄迁都洛阳,但实际势力所及,只有河南及长安、南阳等地,各地大多是充斥着各种旗号的割据武装。刘玄派遣毫无兵权的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前去招降。这其实是不安好心,和让刘秀去送死无异。刘秀自然心知肚明,刘玄对他起了杀心,但他并没有退缩,反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收服民心。
因而刘秀只带不足二百人的亲信,渡过黄河,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他沿途考察民情吏治,惩治恶霸贪官,并审理旧案,平反冤狱,且“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一系列的举措,使他爱民的名声迅速传开。最后竟是所过之处,“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 许多人主动要求做他的部属兵卒。
03 从四千人发展到数十万人,主要不是靠征服,而是让人心服自愿归附
因被在邯郸称帝的王郎通缉追捕,刘秀南逃,后得人指点逃到信都郡,太守任光开门迎接。刘秀在周围各县招兵马,共得四千人。他就靠这区区四千人起家,奇怪的是,他率兵北上,还未打,各地割据武装就纷纷闻风归降,看来在古代,人品好,真能以德服人,不战而胜。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先攻打堂陽、贳县两地,两地不战而降;王莽和成卒正邳彤也领全郡归降;后又有昌城人刘植、宋子人耿纯带领宗亲子弟投靠,并将所占各县献给刘秀;当刘秀攻下曲陽,乐意依附刘秀的人已达到数万。
刘秀就是靠这数万兵马挥师北上,连战连捷,后来攻克邯郸,杀王郎。此时的刘秀,已可拥兵自重,当更始帝刘玄派使者册封他为萧王,让他罢兵回去时,他却托辞不从。两人已明显不再是一条心。在刘秀让铜马军真心归附后,他的兵力已扩大到数十万,关西人称他为“铜马帝”。
04 为让天下百姓归心,待天命符兆出现始称帝
已拥兵数十万的刘秀,无论地盘还是兵力,早超过刘玄,众部将多次劝刘秀称帝,刘秀却一直谦让不肯。
然而刘秀不肯称帝,诸将却想当开国元勋。到达中山,诸将又以“为国家着想,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大义,奏请刘秀称帝。但刘秀仍没有听从。当进军到南平棘,诸将再次坚决奏请时,刘秀这样推辞说:“寇贼未灭,四面受敌,何必急于称帝呢?”不过,当行军至鄗,刘秀看了同学强华从关中拿来的写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赤伏符》后,就听从了群臣的奏请,正式登基称帝了。
刘秀为何见到有兆示天命的符箓出现才肯称帝呢?这可能与当时的百姓迷信谶语有关。在两汉,最盛行图谶符箓,天下人都相信这是天命的一种兆示,因而连巧言伪装篡位的王莽,也要搞一个假图谶出来才敢称帝。作为同样相信只有天命之人才能称帝的刘秀,可能亦因怕名不正言不顺而不肯冒然称帝。当然他所顾虑的,应是怕若无天命在身,难让天下人真心归服,这样无疑会与他“让人心服,而非征服”的理念相悖。《赤伏符》的出现,显然打消了他所有的顾虑。这或许才是刘秀迟迟不肯称帝的真正原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