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的一天,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起初村民们不知道是何物,但多少知道并不简单,于是向上级汇报。后来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闻名世界的兵马俑,得以重见天日。
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依据的,因为在我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人殉的丧葬制度。这种制度是伴随着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到达奴隶制建立后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制度,最兴盛的时期便是殷商时期。经现代考古发现,商代贵族的墓中都有人殉的现象,在已经挖掘的安阳殷墟王陵区中,杀殉、生殉的竟然达到五千多人,可以想象当时墓主人下葬时的残忍景象。那么统一了六国后的秦始皇,会不会也采用相似的丧葬制度呢?毕竟在很多人的心中,秦始皇一直是一个暴君形象。可就算真的如此,这么多的兵马俑,又是如何烧制的呢?
经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种类很多,包括车兵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马俑等多种类型,而每一个种类还分有不同等级的士兵或官吏。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如此复杂而又庞大的军队体系,让人不禁疑问,如果都用真人烧制,那还有人打仗吗?
其实兵马俑大部分都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工匠们首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在其上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因此其实当时的兵马俑都有色彩鲜明的彩绘,有些陶俑出土时还保留有一些色彩,但是由于出土后被氧气氧化,很快就消失了。根据一尊破裂的陶俑提供的信息,专家们发现大部分的陶俑是被拼接烧制的,总体分为俑身和俑头,运用塑模结合的方法,依照模型烧制后,再对兵俑进行塑性,使兵俑的形象更加的丰富。前文所说的不带重样的“千人千面”的兵俑的俑头则并非由模具制成,而是工匠对俑头进行直接捏塑,因此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兵俑形象,这个千古谜题终于被解开!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有了答案。其实关于人殉制度,早在周王朝时期,统治者就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随后更是推行了“周礼”,这种有违道德的制度就受到了很大的抑制。虽然随着周王朝的瓦解又死灰复燃,但是到了秦献公元年,秦国已经正式的废除了人殉制度。开始以“俑”殉葬,各种各样的陶俑、木俑代替了以活人来陪葬的方式,在此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
想必虽然秦始皇在位期间政令严苛,但也不至于将自家的将士们都烧作活人俑来为他殉葬,比起在死后虚无缥缈的世界里“统领千军万马”,他更希望的是自己和祖辈们一手建立的丰功伟业能够万世长存,因此怎会有如此行径呢?大家是怎样认为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