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以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形成需要通过窑内经过高温(大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极大贡献,中国除了四大发明,我们还有瓷器,在英文中(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汝窑
汝瓷属五大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方圆30平方公里,及蟒川乡验货店村方圆40万平方公里,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汝窑是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宝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
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由于汝窑传世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珍贵。
官窑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
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
“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哥窑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
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钧窑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钧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定窑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
元朝文人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撰文赞扬定窑的精美,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还有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等:
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瓷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化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