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新宪法 2、3条宣称爱尔兰对北爱尔兰也享有主权,但无奈北爱尔兰选择英国后回归无望,爱尔兰议会不得不在1999年将其删除。
世界上最后克尔特民族
爱尔兰岛古称艾林岛(rEin)。公元前350年左右,分属两个不同部落的克尔特人海征服了爱尔兰岛上的土著人。在登临爱尔兰之后的数百年时间后,经过不同民族间的征服融合,原本的两支克尔特人逐渐形成为两个不同的民族。
克尔特人
其中之一的爱尔兰岛的克尔特人,基本上保持了自己的血统和古老的语言,发展为另一个民族——爱尔兰人。
爱尔兰人
公元前150年左右,克尔特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爱尔兰岛上的克尔特文化吸收了原住民文化中诸如民间传说、音乐艺术等许多方面的精华,并将原住民原始宗教中的神祇纳入了自己的德鲁伊教。
巨石阵前的德鲁伊教徒
他们所说的盖尔语,属印欧语系中克尔特语族,因此,有些爱尔兰的史学家就认为:“在当今世界,克尔特民族的国家仅存一个爱尔兰了”。
而另一支不列颠克尔特人则先后融合了罗马人、盎格鲁一撤克逊人、丹麦人和诺曼人的血统,形成为英格兰人。
公元100年左右,最后一场爱尔兰岛原住民大起义被盖尔王公们所粉碎。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克尔特人在爱尔兰的统治都没有受到什么威胁。即便把疆域北扩至大半个大不列颠岛的罗马帝国,也没有染指爱尔兰岛。
爱尔兰“黄金时代”的破灭
公元7世纪前后,爱尔兰就有了学校和图书馆,天主教也开始传播。由此,爱尔兰开始了它的“黄金时代”。
都柏林圣帕克里特大教堂
公元9世纪左右,爱尔兰作家和诗人便开始用爱尔兰语创作了许多诗歌、戏剧、传奇史诗及民间故事。到了公元11世纪,爱尔兰已经拥有统一的语言、宗教、文化与法律。
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
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斯莱戈叶芝雕像
可以说,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诸民族中,爱尔兰人是最早用自己语言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的民族。
然而,北欧海盗的入侵结束了爱尔兰“黄金时代”。
8世纪末,爱尔兰与不列颠开始受到日耳曼人的一支——居住在北欧的的维京人(Vikings)的骚扰。831年在爱尔兰建立了第一个维京人王国。这个小王国虽然只存活了14年,但其灭亡并不意味着维京人被赶走。
借以驱赶维京人为名,爱尔兰陷入了内部斗争的泞淖,统一的中央政府崩溃,国家陷入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英国人的入侵开始。
致命的金雀花
有人曾经指出:“英格兰的侵略剥夺了爱尔兰发展的一切可能性,使它倒退了几百年。”
事实上,是爱尔兰人自己带来了英国侵略者,是爱尔兰两个国王之间的私人恩怨断送了爱尔兰的独立地位。
1166年,在爱尔兰内部战争中陷入孤立境地的伦斯特国王德莫特·麦克默罗逃往不列颠求援。1171年10月,在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国王亨利二世的授意下,德莫特和他的女婿率领军队登上爱尔兰岛。在亨利二世强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各部落首脑纷纷俯首称臣。
亨利二世(Henry II)在都柏林建造王宫,颁布教会法,从而使爱尔兰教会处于英格兰教会和罗马教会的控制之下,这一切都使英王“在封建法理上成为爱尔兰的最高宗主”。随后,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越发残酷。
亨利二世
1228年,亨利三世(Henry III)强制用英国法律和惯例取代爱尔兰法律;1297年,爱德华一世(Edward I)建立了连一个爱尔兰人都没有的爱尔兰议会;此后,英国国王鼓励英格兰化的殖民者进入爱尔兰,并不断颁发歧视爱尔兰人避免殖民者被爱尔兰化的法令,以至“杀死一个爱尔兰人等于杀死一条狗”。
当自身的权利不断受到侵犯时,爱尔兰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开始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残酷的掠夺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爱尔兰人民乘机举起了反英大旗,试图建立一个天主教的爱尔兰国家。1649年内战结束,作为虔诚清教徒的克伦威尔不能容忍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行为,旋即带兵征服了爱尔兰。
克伦威尔,英国政治家、军事家。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逼迫英国君主退位,建立英吉利共和国,
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在英军的铁蹄下,短短三年时间,约150万人口的爱尔兰岛就由于屠杀、饥荒、疾病、移民而减少了41万人口。1648年,爱尔兰天主教徒还拥有全爱尔兰土地的59%,到了1751年,他们手中只剩下全爱尔兰土地的5%。
他们还不能雇佣两名以上的学徒,不能出国留学,不能在大学申请学位和奖学金,不能担任公职、陪审员、律师和教师,不能出席议会,没有选举权,不准购买土地,甚至连个人财产都受到限制(如不能拥有价值超过5英镑的马匹)。
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显得合法,1801年1月,英国议会强行推进一项旨在合并英国和爱尔兰法案。根据这一法案,爱尔兰议会被取消,象征性地派出了100名爱尔兰议员到英国下院,派32名议员进入英国上院。
合并通过之后,一直由国王和议会统治的爱尔兰王国消亡了,国王与爱尔兰上、下院组成的单独的政府也不存在了。英、爱两国采用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名称标志着爱尔兰不仅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也丧失了上政治上的独立,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作为殖民地的爱尔兰被禁止向海外输出商品,工业基础(如曾经发达的毛纺工业)被摧毁,完全沦为农业国。更糟的是,这种农业国地位甚至都是附属于英国的。
为了保证工业发展所需的粮食供应,英国完全控制了爱尔兰的粮食出口,绝大部分大麦、小麦、燕麦都必须供给英国,爱尔兰农民只能依靠高产而又廉价的马铃薯果腹,因为以马铃薯为主食,这样就能保证尽可能压低工资之后,劳工还能活得下去。
1847年爱尔兰马铃薯占食物比重
而“节约”下来的粮食,则可以用来满足英国国内不断增长的有效需求,做到利润最大化。
这样的压迫在19世纪中期的爱尔兰大饥荒达到了高潮。1843年开始,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在北美与欧洲蔓延,引发饥荒。
爱尔兰大饥荒
饥荒结束后,情况次糟糕的尼德兰有近万人死亡,情况最糟糕的爱尔兰死亡人数却高达100万。加上期间逃离爱尔兰的100万移民,1845——1849年,约850万人口的爱尔兰总计失去了200万人。这绝不是饥荒正常发展的结果,英国难辞其咎。
1841-1851年爱尔兰岛人口变化
在如此残酷的压迫下,爱尔兰人民不得不开始反抗。
至高无上的主,祈求他祝福我们的斗争
1641年 10 月 22 日,第一场大规模的爱尔兰天主教徒起义出现。此时正值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爱尔兰人利用英国政府的困境,在律师格拉坦的领导下,发起了志愿兵运动。
1848年7月29日的青年爱尔兰党也发动了起义(Young Irelander Rebellion of 1848),被视为1848年(欧洲)革命的一部分……
在几百年的抗争中,无论是身处国内的老一代英国人和土著盖尔人,还是流亡海外的爱尔兰人,都卷入了其中,他们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像汹涌的波涛,冲击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堤坝。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爱尔兰人民抓住这个机会,在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策划下,于1916年4月24日(复活节的后一日)发动起义。1250名起义者攻占了都柏林市内的邮政总局大楼、市政厅、报社大 楼等关键据点。
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志愿军领袖帕特里克·亨利·皮尔斯(PatrickHenry Pearse)在邮政总局大楼前,向围观群众及过往行人宣读了《复活节宣言》,即《1916年共和国宣言》,宣布爱尔兰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中独立,建立爱尔兰共和国(Irish Republic),并升起两面旗帜。
虽然这场起义只持续了六天,之后便被英国镇压,但是爱尔兰共和革命的火种却传下去,激励着更多的后继者,将推动独立运动不断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几年的世界大战榨干了英国人力,当1918年春季德国发动“皇帝会战”攻势时,英国发现兵源早已被搜罗殆尽,居然无法征集足够的部队了。
不得已,英国政府企图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采取一切有可行的措施来支持前线,一直被军队拒之门外的爱尔兰人也被推上了前线。
于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好似捞到了救命稻草,想要用“战后在整个爱尔兰实行自治法”来交换“战时在爱尔兰实行义务兵役”。
劳合·乔治,英国自由党政治家,
在1916年至1922年间领导战时内阁。
他认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反对自治法的爱尔兰人接受自治法,另一方面可以使爱尔兰人普遍接受强制性的义务兵役,既可以解决兵源问题,又可以解决爱尔兰问题,可谓两全其美。
然而已经被英国人骗了几百年的爱尔兰人不再吃这套,4月份爱尔兰还发动了全境反征兵总罢工,工人、农民、教师、学生、职员、商人、神父……整个爱尔兰岛(除了贝尔法斯特)的各行各业都积极响应,纷纷关门歇业支持罢工。英国不仅没能在爱尔兰征得一兵一卒,还进一步激化了爱尔兰同英国之间的矛盾。
走向战争的和平
多年的对爱战争让英国人损兵折将,毫无收获的爱尔兰已成为一个泥潭。有人丧心病狂地提出增兵10万,更强硬、更大规模地镇压爱尔兰人。然而当时爱尔兰岛英军约总共就4万,共和军的兵力在10万~20万之间,这仗怎么打?
1920年,皇家海军的军用和装甲车从利默里克出发,参加侦察任务。
不得已,劳合乔治屈服了,建议对爱和平谈判并抛出了俗称《分治法》的《爱尔兰自治法修正案》。
7月11日,停火协议正式生效。12月6日,双方签订《英爱条约》。根据英爱条约,爱尔兰自由邦成立,北部阿尔斯特省中的六郡成为北爱尔兰,并在条约签署后一个月内自主决定是否留在爱尔兰自由邦内。
《英爱条约》签署现场
由于北爱尔兰六郡多为新教徒,南爱尔兰二十六郡以天主教徒居多,新教徒担心自己会成为统一的爱尔兰的弱势群体,因此选择退出爱尔兰自由邦,继续留在联合王国之内。
1922年1月7日,经过20余日的争论,爱尔兰国民大会以64对57的微弱优势批准了条约生效。然而,这场独立战争却并没有就此结束,它还会以另一种更为残酷的面貌出现。
《英爱条约》原稿
通过《英爱条约》后爱尔兰举国哗然,民意撕裂严重。尤其在北爱地区,不仅没有实现停火,冲突反而还有所升级。共和军与英军、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共和派与统一派,相互袭击、相互暗杀、相互绑架、相互报复。
爱尔兰议会党领袖雷德蒙德检阅爱尔兰志愿军
条约批准同时,大批反对该条约的政党退出国会,开始了自行行动。曾经的共和军内部因为对条约的意见不合,已经事实上分裂。对于支持条约派,对英国的忌惮和恐惧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国家分裂的现状。
1937年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9年4月,爱尔兰废除君主制,将国王权力移交总统并成立新宪法。1949年4月18日,英国不得不承认爱尔兰独立。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新宪法 2、3条宣称爱尔兰对北爱尔兰也享有主权,但无奈北爱尔兰选择英国后回归无望,爱尔兰议会不得不在1999年将其删除。
北爱尔兰问题一直是笼罩在不列颠群岛上空的一层阴翳,这颗由英国人埋下了种子,不断在黑暗中发芽,并在21世纪的现在,将面临脱欧难题的英国拖入未知的旋涡。
脱欧谈判期间,爱尔兰边境上立起了一个关于“硬边界”的警告。
尾声
历史长河中,爱尔兰命运起起伏伏,百年来英国的统治使其深受动荡和不安的困扰,而百年的反抗历史又赋予了其血色与勇魄——哪怕毫无希望,哪怕注定失败,也要敢于迎战。
Alie travels farther than the truth
谎言比真理走得远。
Everyoneis wise till he speaks.
人不张口都看得挺聪明。
Asilent mouth is sweet to hear
无声的嘴最耐听。
Asilent mouth is melodious.
无言的嘴最悦耳。
——爱尔兰民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