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完全不同于中国正统的写法,其内容记载了刑天舞干戚、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三条腿的牛、会哭的鱼等许多离奇古怪的人物和故事。鲁迅先生就非常喜欢《山海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说这是他最心爱的宝书之一。无独有偶,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也有一位非常喜欢《山海经》的人,那就是陶渊明。他的作品,《读山海经》即其中一类。这是一组组诗,共十三首,其一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不乐复何如”,表现了他对《山海经》的喜爱。诗人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因为他为其中奇形怪状的天神,以及奇异的神话故事所吸引,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十三首中最著名的是第九和第十首。第九首咏夸父逐日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夸父逐日是我国一则著名的神话,见之于《海外北经》与《大荒北经》,言夸父与日竞走,渴饮于黄河、渭河,不足,又饮于大泽,最后干渴而死,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顽强的意志与征服自然的精神,所以引起陶渊明的兴趣,在诗中称颂夸父。
精卫衔微石,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故常在。精卫填海,事见于《北山经》,刑天事见于《海外西经》炎帝的女儿被东海淹死,化为精卫小鸟,每日从西山衔树枝投向东海,欲填平大海以报仇。东海与西山不可谓不远,只小鸟一次仅能衔一枝小小的树枝,东海却是浩瀚无边,然而精卫复仇之心毫不减弱,其抗争精神令人感动。
刑天战天帝,被砍去头颅,于是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持盾牌和大斧,仍要与天帝争斗。诗人深深被精卫和刑天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所感动。这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大不相同,正如鲁迅《题未定草》中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都是“静穆”,他也有“精200卫衔微石”之类的“金刚怒目”。
此外,《读山海经》第二首专咏西王母。《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与天地同在,已经过了千万年,犹自妙颜常驻。她唱着歌,居住在昆仑山上云霞缭绕的宫殿里。她的长生不老以及快乐道遥,让陶渊明向往不已。
第三首咏“三青鸟据(西山经》和《海内北经》说三青鸟是西王母侍者,为主人取食,色彩鲜艳。西王母有不死之药,但诗人想透过此鸟告诉西王母,他不贪求不死,只要与酒作伴就行了
第四首咏“扶木”。《大荒东经》说,大荒中有座山,山上有棵树,叫挟木,有三百里粗,其下有汤谷,太阳在汤谷中洗浴。九目居扶木下枝,一日居上枝,居上枝即日出。十个太阳轮流洗澡、外出,天地得以光明。这个奇异的故事显然打动了诗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