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在安史之乱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晚唐的诗人白居易就写过长诗《长恨歌》,陈鸿也写过传奇《长恨歌传》,这些都是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品。元明以来,无论诸宫调、院本、杂剧、南戏、传奇、弹词、鼓词中,都有有关这个故事的创作。
元杂剧在清代已无法直接演出,而《惊鸿记》中“涉秽”的情节让人不满,这也就促使了一个较为完美的版本出现。很多人都听说过“七月七夕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句诗,知道它出自《长生殿》,但是,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又有着什么样的生平事迹呢?
《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也是清朝的诗人、作曲家。生于杭州望族,洪升父亲是谁并没有参考资料。但是,可以知晓的是,他非常喜欢读书,且爱与文人高谈阔论,也曾在朝中任职。外祖父是黄机,在康熙朝任职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算是赫赫有名的重臣了。
年少的洪升,曾受教于陆繁弨、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了家族祖辈们的谆谆教诲。他学习勤奋,很早就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年仅十五岁就闻名于文人之间,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创作了不少诗文词曲,深受当时人的追捧。
康熙三年七月,洪升与舅舅家的女儿黄兰次成亲。四年后,他前去国子监读书,学业未成,肄业后,没能在京城谋得一份工作,只好失望而归。洪升回到家乡后,不得已之下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二十七岁时家中发生巨变,不能在父母前尽孝,被迫带着妻子背井离乡。
康熙十二年,洪升再度前往北京谋生。这次,皇天不负有心人,两年后,洪升名扬四海,他的诗集大卖,尤其是《啸月楼集》,深受当时的名流赏识,自此,洪升的大名,也被京城的文人所知晓。到康熙十八年,洪升之父因被诬陷而发配边疆,洪升为父奔走相告。
在此期间,他向很多王公大臣求助,并日夜兼程赶回家乡“营救”父亲。洪升一直为此事殚精竭虑,后来,父亲得以赦免,而洪升也因此心力交瘁。之后,洪升开始着眼于民间疾苦,并写下了不少流传于后世的诗句,《京东杂感》及《衢州杂感十首》更让读者不忍落泪。
并且,在此期间他还写了《长安》诗,其中,有“棋局长安事,傍观迥不迷。党人投远戍,故相换新颜”之句,深恶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与朝政翻覆,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深的认识。然而,洪升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作品,当属《长生殿》影响深远、寓意非凡。
那么,这其中的故事,讲得到底是什么呢?
《长生殿》的前半部描绘的是现实主义,后半部增加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故事里描绘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恨情仇,作者抨击二人因“爱”而坏国事,但是,作者也表达了对他们二人的同情。这其中,洪升甚至不惜笔墨用大量的文字去美化李隆基和杨玉环,甚至,还宣扬了一种“只要有悔恨就能赎罪”的思想。
洪升希望世人可以从书中得到一些思考,历史的教训,提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尤其是提醒当局者要“逞侈心”,不要无节制地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如若不然,迎来的结局必定是“祸败随之”,国家也会迎来它的“祸乱和覆灭”。康熙二十七年,洪升将《舞霓裳》改为《长生殿》,次年八月,在名伶演绎下的《长生殿》更是“火爆”,引得不少名流前去观看。
当时,正值孝懿皇后佟氏逝世前一个月,因不满城内外歌舞升平,给事中黄六鸿便以“大不敬”之罪上章弹劾洪升。
洪升下狱后,被关押在刑部,并被国子监除名,并且,与洪升交好的一众官员,也被革职查办。有人曾吟唱“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说的就是洪升《长生殿》的火爆程度。但是,这种火爆程度,却给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让他一辈子都无法做官。
洪升一案,所涉及到的政治背景,是清朝内南、北两党之争,而洪升只是利益的牺牲品,《长生殿》事件,也是被有心之人放大了。南党以刑部尚书徐乾学为首,多为汉族官僚;北党以相国明珠为首,多为满族官僚,两党之间互相抨击。
而洪升多与汉官来往,其作品里有些隐喻和“擦边球”,最终,被北党之人拿来做文章,北党上书康熙希望皇帝制裁洪升一众。康熙为表怀柔政策,除对洪升及直接参与人进行处罚外,并未深究《长生殿》的剧本,可是,洪升还是没能逃过此劫难。
在遭遇这一场变故之后,洪升非常悲伤,甚至,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解脱。面对京城同僚的白眼,无奈之下,洪升只能于康熙三十年再次返回故乡,疏狂如故,放浪于西湖之上,写诗、填词、作曲。直到1704年,六十岁的洪升,被江南提督张云翼奉为座上宾请到松江。
此时的张大人,宴请了一众宾客饮宴,也选了几十位好演员出演《长生殿》,一时间火爆异常,昔日里的盛况便再度上演。曹寅听后,把洪升请到南京参加宴会,与会人员都是达官贵人和南、北名流,戏台上再度演出了一番《长生殿》。
曹寅此人善音律、有才华,给自己和洪升一人一本长生殿的剧本,并伴随着名伶的演出而和声节奏。此次盛会热闹非凡,曹寅与洪升好不尽兴。然而,就在洪升乘船回家时,路经乌镇不慎失足落水,一代剧作家就这样离世,留给后人的却是他的一些作品。
这其中,尤其是《长生殿》,更让人时时回忆起这位才子的喜与悲。现今的洪昇纪念馆,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
参考资料:
【《酬洪升》、《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民国杭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