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以蒙古族入主中原,征服欧亚,建立起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帝国,保持了英雄崇拜的价值观念,因而敬仰两汉三国英雄。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元代散曲中诸如“韩侯一将坛,诸葛三分汉”等两汉三国文化题材具有浓郁的时代特点,值得关注。
元朝骑兵
两汉三国杰出人物是元代文人向往的文化形象
元朝在发展壮大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蒙古族强烈的英雄情结与英雄崇拜,形成了浓厚的英雄崇拜文化,是对固有的本质的崇拜。
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的英雄崇拜进一步扩散到全国。两汉三国时期,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且这一时期的英雄年轻帅气,文韬武略,建功立业。西汉之雄浑大气远在东汉之文弱退守之上,因而元代散曲中的西汉与三国人物多于东汉时期。这与两汉三国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影响相一致。元代文人常将两汉三国时期称为“汉三分”。元朝文人墨客常将两汉三国杰出人物相提并论。西汉、东汉与蜀汉,皆是刘邦及其子孙建立的,进一步强化了汉文化在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元朝知识分子常将两汉三国英雄相提并论。
桃园结义
马致远作为元曲大家,他在作品中将项羽、诸葛亮、曹操三位英雄人物的功业一一罗列,但更注重他们的人生遗憾,为元代散曲家退守田园寻找依据。刘时中用两汉三国英雄所乘名马的拟人化语言,项羽的乌骓马、刘备的的卢马、关羽的赤兔马等三匹英雄名马相聚,它们最怕与驴群为伍,用这个点巧妙地表达了个人的怀才不遇。
马致远
元朝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因此张可久对司马相如的驷马高车、诸葛亮被三顾茅庐虽然羡慕,对项羽的撼山动地消灭暴秦虽然敬仰,但以自刎乌江为戒,希望远离现实,浪迹江湖,自我陶醉。这正是元朝文人无可奈何的政治悲剧,同时又是元曲大放异彩的文化奥秘。
诸葛亮
金戈铁马的楚汉相争受到元代文人青睐
秦末汉初的楚汉相争虽然从公元前 206 年到公元前 202 年,只有短短的四年,但项羽和刘邦两大政治集团的斗智斗勇,金戈铁马,最后出身亭长、品德低下的刘邦战胜了文武全才、出身贵族的项羽,使得这个时期成为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研究思考的对象和文学艺术表现的题材。地位低下的元朝知识分子对这个时期极为欣赏,对这个时期的英雄极为崇拜。
刘邦
首先,元朝散曲对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格外钟情。楚霸王与汉高皇的龙争虎斗,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元代文人起到了推波逐澜的作用。其次,项羽破釜沉舟消灭秦军主力,是推翻暴秦的第一功臣,但楚汉相争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败于平民亭长出身的刘邦之手,千百年来让后世为之慨叹。
项羽
刘邦战胜项羽后定都长安,表里河山的关中是刘邦崛起建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他们在歌颂英雄的同时,又无法摆脱现实生活中文人地位低下的苦痛,甚至沦落为“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臭老九”,这让他们又为自己的一事无成、平庸人生而辩护,将那些龙争虎斗、凤翥龙翔,“都打入渔樵话里”。这正是元代散曲描写汉代英雄与文化的最大特色。
元代文人“尚隐”的文化气质及内含
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人民分为蒙古人最高、色目人其次、汉人南人最为底下歧视等级,以种种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对四种人的不同待遇。在受压迫的广大民众之中,文人的处境更为不幸。科举废立无常,仕进无门,即使实行科举,对四种人也有不同的对待,因此广大汉族文人的地位极为卑贱。所以,元代散曲表现出“尚隐”的文化特质,对两汉人物中的张良、商山四皓、严子陵、郑子真等人格外着迷。
忽必烈
两汉时期以张良为代表的道家人物受到元代散曲作者的敬重。对东汉英雄的描写除了班超之外,就是张养浩的曲子,他赞美刘秀及其身边的“云台二十八将”是中兴汉室、建立东汉的英雄和功臣。但他们当年建功立业的国都洛阳城已是山水苍茫的田野。其次,元代文人向往司马相如和朱买臣那样的人生际遇。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求凰,开启了古代文人打破传统、追求浪漫生活方式的新样式。这让在民族压迫与文化压抑下的元代文人极为向往。无名氏的《双调·水仙子过折桂令·饮兴》: 讲酒楼兴旺之后,有灯红酒绿、有红粉娇姝,蚕食了贫贱夫妻男耕女织的纯真恩爱,反讽追求功名,应该回到田园。朱买臣以穷苦农家子弟,靠卖柴为生,显达于大汉盛世的汉武帝时代。元代文人在散曲中多次提及朱买臣。将朱买臣与司马相如成名之前的辛苦,视为人生最快乐的时期。元代文人还是希望象朱买臣那样,牢记显达之前的快乐。
司马相如蜡像
总结
总之,元代散曲作家由于感到现实没有出路,未来无法把握,但又不甘对严酷的现实无动于衷。元朝散曲在艺术风格上可以分为豪放、清丽两派。他们都对两汉三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湛的描写。他们在崇拜英雄的同时又有着一种看破红尘极度失望的情绪。他们既有强烈的拯物济世观念,又迫于黑暗统治而怀才不遇,导致他们企慕半隐半俗的生活,向往一种身在尘世而精神超脱的境界。反映了他们“济世”“兼善”理想破灭后的“避世”“尚隐”情怀。由于元代文人普遍阅历丰富又受到压抑,也使他们能够大胆揭露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丑陋。散曲大盛于元,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社会特色与文化风貌。他们对汉代英雄与隐者的吟唱,既是对两汉三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对两汉三国英雄的描写与渲染,更体现了他们的态度和纵横交错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