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体育故事,通常有两个主题:坚持与梦想。
百余年奥林匹克史上,坦桑尼亚人约翰•艾哈瓦里是最知名的一位小人物。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马拉松赛,艾哈瓦里一瘸一拐地越过终点线,虽然成绩比冠军慢了一个多小时,他却留下了那句打动世界的体育名言:“我的祖国从1万1千公里之外送我来参加奥运会,不是只要我参加比赛的,他们派我来是让我冲过终点的。”
42.195公里,这或许是一个普通人竭尽所能才能完成的距离。但坚持是一个承诺,也是一种责任。艾哈瓦里肩负着整个国家的期待,这是他必须坚持的理由。体育,不仅仅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抗,它是一个符号和一种表达,是一个人对于梦想趋近完美的追求。每个人的梦想属性不同,艾哈瓦里所是想代表坦桑尼亚冲过终点,而高水平选手则冀望于成绩和奖牌,或者说,用表现来证明自己。坚持与梦想,其实水乳交融。
也许艾哈瓦里的故事,会让很多人觉得,坚持——这种体育精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冲过终点。但“终点”,只是那条看得见的终点线吗?在每位运动员的心中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北京奥运会退赛,刘翔所受的苛责和苦难,绝不会亚于艾哈瓦里。但他选择了坚持,因为北京不是他的终点。能站在伦敦的起跑线,刘翔蹒跚而行的距离又何止42.195公里。
世游赛也让我看到了有关坚持与梦想的类似故事。
女子50米自由泳冠军是瑞典人特蕾莎•阿尔沙马,34岁零11个月的她,曾在8年前动要离开的念头,最终她听到了自己的心声,选择了留下,选择了坚持。“26岁时后悔,总好过62岁时再后悔。”奖牌是对她留下的一份褒奖。有朋友问我,“那如果她最终奋斗了8年,除了一身伤痛什么都没得,她会怎么说呢?”我依然相信,阿尔沙马不会有怨言,因为坚持是她自己的选择,不是组织、不是体制、不是其他人替她做的决定。
“自由意志”下的坚持与梦想,或许更为纯粹。32岁的澳洲人吉奥夫•休吉尔同样为复出整整准备了3年、将体重减了45公斤。“和很多人一样,我离开并非因为不再热爱,只是想休息,如今选择回来,我们都想证明——自己还不老。”证明自己,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具有说服力的梦想。
休吉尔说,“当我回来,才发现,自己的心从来离开过泳池。”这样的话,过去的两周内,我听过很多次。但是真正选择坚持、选择归来的人,却不在多数。现实总比梦想残酷。那一两句理想主义的总结背后,蕴藏着我们外人所无法知道、无法体会的艰辛。
重要的是,坚持或不坚持的选择来自“自我意识”。即便害怕失去而选择了离开,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请继续相信梦想,找到下一个人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