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性关乎民族文化认同、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有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定与自觉。
“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要求有非常典型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质,同时又要与世界现代文明兼容共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引领未来世界的发展,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稳定的发展动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价值。只有确立了新时代的文化主体性,“新的文化生命体”才具备了“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重新开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西文化的吸纳和贯通为全球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独特的中国经验。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在不断构建广大中国人心灵图谱与文化身份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境界的开拓与提升贡献了卓越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为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打开了广阔的文化空间,从内生的主体性角度不再以西方的文化价值作为或隐或显的参照对象,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传承赋予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性重构。“第二个结合”从文化的角度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如果脱离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语境,脱离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灵魂,就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理论贡献,很难说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巨大阐释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明探源和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明了“第二个结合”的科学路径,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互动与转化,形成与现代文明相互协同、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互适应的中华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核心目标无疑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关键路径就是要在坚持和贯彻“第二个结合”的前提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引领,使文化资源变为强国实力,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生产能力和日用不觉的文明素养。文化资源转化的主要路径是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并赋予其时代内涵,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不断概括形成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推动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使我们的文化资源进入世界文明体系之中,成为世界文明的内在要素。基于“第二个结合”所实现的文化资源转化过程,既是丰富发展人类文明的过程,又是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过程。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也是巩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形成能与国际有效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只有基于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中国故事,才能凝练出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最为基础的话语理论支撑。
作者:郑崇选(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