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理念与城市环境治理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时代意义和对中国发展路径的引领性。作者结合自身专业研究功力和团队调研的丰富样本,提供了上海超大城市治理的中国道路范式,有助读者生动地领会魔都品质。
毫无疑问,道路决定命运。我们早已经形成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如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专家、学者贡献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也是笔者在和海外智库交流中经常会涉及的话题。杜欢政教授这本最新著作,提供了鲜明的说服力。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在本是老工业基地的杨浦滨江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建设和治理依靠人民,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工作的价值取向、治理主体、目标导向、战略格局和方法路径。对此,上海理论界和学术界都积极行动起来加以有效传播,本书就是鲜明、突出的一个成果;其精辟见解也让笔者领略同济智慧。
作者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他同时强调:“人民城市”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了上海市民对良好人居环境的新时代需求,成为上海生态环境规划、保护、建设和管理的战略性指导思想。而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问计于民和决策科学化从未间断,其中就包括在决策中及时地吸取作者及其团队理论联系实际而形成的同济智慧。这样就不仅把群众和专家的想法变成了办法,而且把民生工程演化成了民心工程。特别是近年上海的“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开放、杨浦等区域昔日的“工业锈带”蝶变成宜人宜居宜游的“生活秀带”、创造性地开发菜市场的文创新价值、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并针对性地推进垃圾分类等,就是多方面共赢和人民获益的中国故事上海范例。令人感动的是,这些范例作者及其团队都身临其境地深入调研过、剖析解构过,也都在书中进行了生动描绘和记录。
通过品读《人民城市理念与城市环境治理研究》,可以说上海走在了新时代城市环境治理的前列;其成功经验不仅直接造福上海人民,而且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笔者还注意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杜欢政团队,还是积极呼应时代、联系群众的楷模,特别是在城市发展和新赛道上及时地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
今年6月10日,作者就在上海虹口白玉兰广场世界会客厅举办的“绿色包装循环中国行”的启动仪式上,向公众发布了《消费后一次性纸杯循环体系构建研究报告》。他举例说明,在2019年上海推动垃圾分类之后,还存在大量来自外卖、快递与快餐店所消耗的一次性包装,它们在上海垃圾增量中,占比将近六成。毫无疑问,纸杯回收试点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体现了见微知著的特点;一旦取得大面积、针对性的实践效果,那对于上海各个社区、街镇的生态文明都会产生崭新动能。
可以说,同济大学杜欢政团队正在推动着上海和全国的垃圾分类进程,即从垃圾分类的1.0的干湿分类,再到2.0的资源化分类,重点就是分品种构建闭路循环,如一次性纸杯、快递包装、外卖餐盒等常见物循环利用。其意义不仅在于赋能推进垃圾精细分类和资源化处理,而且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思维。
作者:王泠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编辑:李纯一
责任编辑:杨逸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