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1日是我国第19个航海日,今年航海日的活动主题是“扬帆新丝路,奋楫新格局”。200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当日启动。中国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且具有突出和平性的海洋文明。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外海上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桥梁。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这比1487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近百年。打开世界历史的宏大视野,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东方大航海、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大航海。大航海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推动了全球化发展。
“郑和大航海”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和平基因的最生动体现和最好例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郑和大航海发生在中国军事科技实力遥遥领先的背景下,郑和率领两百余艘船,两万多名将士的大舰队,实力远超大航海时代两三艘船、百余人的小船队,军事实力更是远超途经的国家和地区,但郑和船队坚持“共享太平之福”“敦睦邦交”“强不凌弱”的原则,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从来没有以大欺小,倚强凌弱,没有掠夺一两黄金白银,没有发动一场军事侵略,也没有占领一寸海外殖民地。“郑和大航海”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和平基因的最生动体现和最好例证。
郑和船队不仅把中国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带到海外,更重要的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将中国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传播到了海外国家,受到海外国家的欢迎,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郑和船队经常赠送给沿途国家和地区的人一些衣服、鞋袜等服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的衣着风俗,并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制造业和医学知识的传播。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过程中,换回了当地的香料、动植物和矿产原料,对于改进瓷器制作等手工业技术,丰富动植物品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重要的航海著作,如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这些著作介绍了下西洋过程中途经诸国的情况,大大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和航海知识。
郑和大航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在国际交往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打好“郑和大航海”和平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故事,对于为中国发展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把郑和作为中华文化标识的重要符号,增强“郑和精神”的对外传播力
结合郑和大航海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进一步提炼和深入阐释以“以和为贵、平等相待、互利共享、交流互鉴”为核心的“郑和精神”的深刻内涵与现代意义,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共同维护海洋公共安全,为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构建“郑和形象”标识体系,利用7月11日“中国航海日”等节日宣传“郑和精神”,普及航海知识。定期举办国际高端会议,搭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国际贸易、外交活动的重要舞台,宣传中国和平外交理念。
要借鉴经略海洋的“郑和模式”,捍卫中国海洋权益
郑和大航海的“文明海权”以明朝强大的海上力量为支撑。在大航海的船只中,既有专门的战船,也有大量的辅助船只如粮船、水船和马船等。
600多年后的今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海洋安全形势下,中国应大力提升海军装备,在加强中近海攻势防御的同时,实施远海战略,加快远海防卫作战装备力量体系发展步伐,建设一支具备远洋力量投送能力、远程攻势防御能力的现代化强大海军,保卫中国海上经济命脉,在全球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维护海洋和平安宁和良好秩序。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把“郑和形象”作为国际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重视发挥郑和海外文化遗产在中外交流交往中的独特作用,利用“一带一路”平台,讲好郑和大航海故事,阐释“郑和精神”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快速发展列车。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与相关国家开展国际间跨学科合作,全面梳理、挖掘郑和海外文化遗产,促进其保护和开发。整合海内外郑和文化遗产,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联动中国国内与海外的郑和文化资源,打造中国—东盟郑和文化主题旅游品牌与线路,推进郑和文化的民间交流。
作者:张峰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