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的第一行脚印,总是落在城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的空间里。当下时代变迁“现代性(Modernity)”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数字化、智能化城市治理浪潮的兴起。“数字化”表明城市运行、城市秩序与城市生活方式“排列组合”的更新和优化;“智能化”则表明城市生活体系中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和广延拓展。而“数字化”“智能化”在大幅度提升城市效率的同时,如何更好扩大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的覆盖面、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的质量,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邬思源教授等著《人民城市理念与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研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推进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的分析和推进方案。该书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在引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享论述、夯实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人民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在分析上海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实践、成效和已获得的经验基础上,深入研析数字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存在的短板和面临的挑战;第三,对推进上海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层级,提出了推进路径和建议,具有建设性。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当下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治理性问题。它要求在数字化转换、升级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更具有活力的城市运行模式,目标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质量,促进城市新的增长,并在“数字变革”飞速发展态势下,强化城市“数字领导力”。该书抓住了“人民城市”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为更好提升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能级,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人类城市文明发展进程看,实现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界面的拓展和共享社群的普及,不仅是我国超大型城市治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体现马克思主义城市伦理正义的必然要求。
“城市的作用在于造福人”(芒福德),城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场所。数字化公共服务在智慧养老、移动支付、交通出行、数字社区、智能治理、公共数据利用、云服务产品开发、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效率等惠民利民方面,以及推进长三角数据共认、跨区域资源共享等技术系统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创新等,本质上是城市治理、城市公共生活的一种工具。但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横行”,不只是工具理性和技术操作,应当释放人性温度,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指引,上海在这方面已作了多年实践探索,不仅在实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数字便利化方面积累了经验,更在拓展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共建参与、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覆盖、提升城市效率的同时更好提升城市人性关怀等方面,形成了诸多新的成果,体现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快推进超大型城市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的创新动能,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共享质量,特别是消除“数字鸿沟”“数字壁垒”,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民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秦德君(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