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等给予了具体规定,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观看来,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在人和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把握关系。这种把握表达了人们对待现代化的态度问题,这种态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观念、价值和情感,由此形成了我们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维度:实践的维度、观念的维度、价值的维度和情感的维度。这四重维度是我们全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视角。
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维度具有主体的统一性和生成的统一性等共性,但它们之间又存在明显不同:实践维度侧重解决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问题,主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现实的支点或基础,其目的是实现“共行”;观念维度侧重解决现代化建设的认知问题,主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知识论和方法论等指导,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共识”;价值维度侧重解决现代化建设的应然性问题,主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向性的规划和指导,其目的主要是实现“共利”;情感维度侧重解决现代化建设的实效性问题,主要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助推、检验、调整等作用,其目的主要是实现“共情”。具有高度共行性、共识性、共利性和共情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然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
**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维度
人作为现代化的主体,是实践主体、观念主体、价值主体和情感主体的“四位一体”,因而,从人的角度看待现代化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就要从现代化主体的上述“四重角色”入手。在现代化进程包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首先是一个实践者,由此形成了人以实践的方式对待或掌握现代化的关系形态。所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维度,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以直接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来促成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方式或向度。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维度是我们对待现代化的最为重要和基本的态度。
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和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实践的维度要求把现代化视为一种实践,要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实现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在昭示我们,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如果不以一系列具体而现实的实践活动来推进现代化建设,美好的现代化目标注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同样,我们要克服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根本上也要从实践角度入手予以破解。
另一方面,实践的维度要求从现代化看实践,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实践活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要对实践不断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要用现代化的实践取代传统实践,使其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只有实践的现代化特别是实践手段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另外,实践具有负效应,从实践把握现代化,必须防范实践的负效应,使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一种健康顺利的发展。
**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维度
自然界的运动具有自在性、盲目性,人类社会的运动包括现代化运动具有自主性、目的性。现代化运动自觉自为的特性,主要通过其自身蕴含的理性思维因素予以体现。我们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存在,需要建构或培植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观念,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方案。可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理性思维因素,它支配和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而形成了我们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掌握向度。
所谓观念掌握,是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上,我们在思维观念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再现、反思、建构、展望以及提供方法论指导等活动。观念掌握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活动,要想对大时空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运动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反思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和个性,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去、再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和展望其未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的关系,就不能没有关于现代化的观念掌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观念掌握就是要实现这种“彻底性”,它只有通过深刻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律、属性、特色、趋势等深藏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背后的东西,才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指导。观念掌握的目的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取关于现代化的真知,从而使我们能在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从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着根本的、直接的科学指导。掌握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应当成为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和政治任务。
**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维度
价值维度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意义的一种认识或揭示。观念掌握在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后,我们自然还要进一步追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的问题,即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意义或价值?这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功能或价值属性问题,需要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掌握予以回答。
近现代以来,追求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今中国人民的基本实践活动,即今天我们的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一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现代化包括中国式现代化背后深藏着内在的利益“触发机制”,或始终存在着“利益杠杆”的支配规律,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观看来,利益是贯穿现代化建设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的内在尺度,是支配和操控现代化建设的“看不见”的“价值之手”。作为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中国式现代化当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即中国式现代化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其效果要由人民说了算。中国式现代化之价值向度或利民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即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也承担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重任。
**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维度
现代化主体的精神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现代化主体内在能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自身拥有的理论认知因素,而且还伴随着其对现代化实践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在富有激情的现代化主体的主导下,现代化进程当然不是一个枯燥、冰冷、纯理性的过程,它还渗透并体现着人的情感、意志及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因而我们有必要从人的非理性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来把握现代化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情感掌握是人们对现代化建设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实现了自我利益而生发的一种精神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现代化主体对现代化实践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主观态度及其相应的心理体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情感掌握的逻辑机理是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成果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实现了人们的利益,使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普遍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人们自然会对这种现代化活动抱以肯定、满意、认可等态度,进而对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生发出热爱、拥护、支持以及自豪感等态度和心理体验。
情感等因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人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如果产生了肯定、认可乃至高兴、赞成、拥护等情感态度,自然会对现代化活动生发出强大的助推力量,激励或促使着人们在实践中能更积极地追求现代化建设,更自觉地接受和落实现代化的观念及其原则要求等。第二,对现代化建设的评价检验作用。现代化建设效果如何?广大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是否普遍受益?当然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人民检验现代化建设效果的最有效的“利器”就是他们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情感态度因素。如果广大人民对现代化建设及其取得的成果高度认可、满意进而赞成、拥护、支持,那就说明现代化是有成效的,是实现了利民性价值取向的;反之,就说明现代化建设在某些方面甚至在许多方面是存在问题的。第三,对现代化建设的“传感器”作用。情感既构成了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剂”“检验器”“调节器”,又充当了现代化建设的“传感器”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之情感是人们就现代化活动进行交流的符号形式和工具。在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情感行为中,个人、群体和组织行为主体常常会把情感外射或辐射到其他的人群中去,从而形成一种情感互动和情感认同。在这种情感认同中,会把“我”变成“我们”,会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一种感染、烘托、催化作用,积极的情感认同自然会对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聚合力。
作者:邱耕田(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