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源头”“渔阳里研究在拓宽研究视野的基础上,是大有可为的领域”……日前,以“渔阳里与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第五届渔阳里学术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深入发掘“渔阳里”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推动老渔阳里2号的研究宣传与保护利用进行广泛交流。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认为,建党史不是最新的题目,但是最难做的,因为留存档案资料比较少;创建史研究需要将早期参加建党人物与时代背景和整个中国社会状况相结合,渔阳里研究在拓宽研究视野的基础上,是大有可为的领域;渔阳里学术论坛作为学术共同体,可将相对碎片化的研究加以整合,希望更多年轻学者加入,这样就更加有持续性、有生命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指出,渔阳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发起地、最早的中央机关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源头。他认为,渔阳里研究会已经成为上海社科界有影响的专业学会,在渔阳里党史资料收集、研究和宣传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连续举办的渔阳里文化学术论坛汇聚了党史研究的相关人员、革命前辈的后代,成为上海社科界的品牌项目。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认为,渔阳里是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聚合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地,上海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第一个高等学府,是传播马克思主义、酝酿反帝爱国运动的堡垒,两者在时间衔接、人员构成、精神特质和实践层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建党先驱开展的伟大建党全过程之中。建党先驱在渔阳里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渊源;组织建党工作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渊源;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在伟大建党先驱身上。渔阳里与党的发起、初建的关系研究还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认为,老渔阳里2号是建党指挥部;从当时老渔阳里2号的朋友圈来看,共产国际代表和渔阳里的关系,很值得深入研究,这个研究领域有待新资料的发现;在大力加强研究的基础上,当务之急是保护、开发好渔阳里这个“初心之地”。
与会学者从渔阳里与伟大建党精神、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渔阳里的史料发掘以及渔阳里的开发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曾景忠认为,渔阳里历史遗址的内涵应该包含陈独秀故居、《新青年》编辑部、中国共产党创建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办公处等几重内容。上海大学李瑊认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建党先驱在渔阳里的各项活动对于中共的创建发展及其演进趋向有着深刻的影响,由此奠定了党的百年发展之基,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开篇书写。上海师范大学蒋杰介绍了法国外交档案中的“环龙路渔阳里”和“蒲石路渔阳里”资料,“环龙路渔阳里”相关资料为1922年8月陈独秀第二次被捕时生成的档案,“蒲石路渔阳里”主要涉及1927年上半年国民党左派在此处的活动情况。
此次论坛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指导,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俞秀松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协作组、《开天辟地》课程组主办。
作者:李瑊(上海大学)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