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指出,瞄准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方向,持续加大投入,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传统优势产业要提升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培育成势,重点区域要聚力突破,加快形成新兴奋点、新增长点、新支撑点。
产业基础能力决定产业发展高度,是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底板”。产业基础能力不仅包括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传统的工业“四基”,还包括操作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重要的基础软件所体现的服务业基础能力。因此,决胜未来产业需要下好这些产业基础能力的先手棋。其中的关键在于强化基础研究的创新。按照国际经验,一些创新型城市基础研究投入的GDP占比均在15%以上,头部企业、大型科研机构是产业基础研究的主要投入者,政府则是自由探索和战略导向性基础研究的主要投入者。上海亟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的“补短工程”,在推进思路上,要以平台化的思维来整合资源,依托重大项目和国家专项任务,鼓励企业跨区域联合设立或升级研发创新中心。
另一方面,基础研究是全世界范围的前沿问题,要支持双边、多边基础研究合作,积极参与、发起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构建跨国学术交流网络与平台,推进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的合作对接,逐步形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开放式基础研究网络体系。此外,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传承的累积型事业,只有实行人才强基的产业发展战略,才能保障可持续的创新优势。
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核心设计、研发、技术和标准引领产业链的发展,如苹果手机;二是以关键核心环节增强产业链的控制力,如诸多行业的“隐形冠军”;三是以全产业链的方式渗透、控制产业的发展,如波音和空客。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关乎产业质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是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影响广度、治理能力的体现。对于上海而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要实施“突破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引领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形成“500强企业+隐形冠军+创业企业”的产业组织生态,培育一批最具爆发力、掌握核心技术和环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创新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在集成电路、商用大飞机、汽车、生物医药、建筑工程等领域,要强化平台功能,将更多优质的企业吸引到快速响应的供应链、技术链中,通过集成优势引领产业发展。
同时,产业链的现代化需要突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与集群,这不仅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体现,更是提升上海产业能级和影响力的务实之举。上海之前的创新主要偏重于制造业主导的创新,偏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后端,未来需要实施创新“转化工程”,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服务+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产业链,拉长生产线和服务线,推动重点产业从“1到N”的裂变,稳步推进产业规模的扩张,增强产业的引领作用。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不仅要体现在上海产业高端化升级上,还要发挥引领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协同、代表中国产业参与高水准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功能。因此,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应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顺应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在开放创新中实现功能的强化。
作者: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