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最后一年,全面推进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关键之年。全会指出要不断强化“四大功能”,把强化“四大功能”与落实重大战略任务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的“四个第一”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指明了方向。
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要充分把握变革性科学的涌现态势。当前正处于工业革命以来第五次技术—经济长波下行和第六次长波兴起的交汇期,处于“用尽存量知识”和“发觉异常问题”的阶段,史诗级的突破还在孕育之中。要以时不我待的干劲做好策动和应对科学革命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准备。
成为“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要充分把握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方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使能技术驶入“快车道”,世界科技创新进入“认知革命”的阶段——对生命过程的“精微刻画与操作”和对人类智能的“逆向工程与强化”。诸多领域呈现出多源爆发、交汇叠加的“浪涌”现象。区块链、VR/AR等正在成为新的创新范式的“技术基底”。
成为“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要充分把握破坏性创新的爆发情势。新兴产业往往通过对现有经济系统的解构和重塑而获得主导地位。创新产品的主导设计、未来产业技术“主航道”的建构,是从“破坏”走向“创生”的重要“里程碑”。为此,要重视基于科学研究的“始创新”,更要重视“双边市场”和技术生态链的“源创新”,也要注重面向过程的“流创新”。
成为“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要充分把握引领型发展的文化样式。源发性创新理念要成为引领世界的风潮,就必须敢于开风气之先,塑造出令世人向往和追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样式。进而,基于源发性创新理念形成的创新规制,成为促进世界发展的新框架、新动能。
科技创新策源意味着“策动未来、科创之源”,强调通过把握科创规律和态势以实现战略目标。“策”要发挥政府的、市场的和共享的三种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的作用,注重通过创新生态孕育出新的“创新物种”,进而实现“源”的涌现和壮大。“源”之所以成为“源”,核心在于“流”成为“主流”,要注重“源”“流”之间的关键互动,体现出原创力的首创性、突破性和带动性。
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实现“从无到有”,上海需有“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的精神。要保持高强度战略投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正成为决胜中长期的新“三驾马车”。上海研发投入相当于GDP比重要继续保持在4%以上,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要面向10%的目标而努力。要实施引领性技术预见、愿景型创新规划和战略性技术路线图,明晰方向、科学布局。要形成世界级创新生态。完善区域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若干具有科技原创力、行业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服务“隐形冠军”的育成与新兴技术的熟化,为催生未来产业提供“试验床”。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吸引全球卓越人才来沪实现创新梦想。
同时,要深化长三角融合创新。长三角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支撑地,要继续推进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发挥G60科创走廊的示范带动效应,共建世界级科技创新城市群。使上海策源形成的新发现、新发明、新产业和新理念能够在长三角放大、倍增,确立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新范式、技术新标准、产业新体系、发展新框架。
“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曾说:但凡人能想象到的事物,必定有人能将它实现。更有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和产品不过是想象力的实体化。上海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就要努力成为当代和未来世界范围内最具“创想力”的城市。
作者:李万 (作者为上海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范菁
图片: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