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提出,要把保障改善民生与释放内需潜力紧密结合。民生既是发展落脚点,也是重要增长点;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既要保基本,也要促优质。这对于推进长三角养老产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我们对长三角三省一市“养老市场”的调研,无论是市场化运作的养老产业,还是公益性的养老事业,总体上发展都比较好。其中,养老产业在长三角养老市场中已占半壁江山,各类资金和各类主体参与,已经进入品牌化、园区化、项目化运作。
养老产业也称银发产业、银色产业、老龄产业,是指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是由人口老龄化消费需求而推动形成的国民经济一二三产行业分类中细化延伸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的差别在于:享有对象和价格形成不同,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的目的、范围及监管方式不同。从实践看,养老产业的消费对象比养老事业的消费对象广泛得多。除了达到退休年龄中的老人外,还包括为养老作准备或有所考虑的准老年人。当前,我国准老年人一般可界定在法定退休年龄以下和50岁左右年龄的人群;活力老人,可界定在74周岁以下法定退休以上年龄的老年人群;照护老人,可界定在74周岁以上临终前年龄的老年人群。
养老产业包括养老产品和养老服务两大块内容,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中包括种菜、种花、种树,养鸡、养鸭、养鱼等;第二产业中包括老年食品、老年医药、老年保健品、老年化妆品、老年医疗设备、老年用品、老年设施建设等;第三产业中的老年服务业,包括产品商业营销、交通出行、信息通讯、金融、文化娱乐、生活照料、教育、旅游、医疗康复、咨询等。
老人选择异地养老的原因,一是气候条件。例如,每年冬天我国北方有几十万人到气候比较温暖的三亚生活。二是环境条件。主要指水气土及由此生产的食物。例如,上海许多老人到浙江养老,主要也是基于浙江的绿水青山。三是养老成本。我国神农架小镇,每年夏天均有许多武汉的老人到那里居住,每天每个老人连吃带住只需60元人民币。影响老人跨空间选择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一般老人在75岁左右会产生回归原家庭居住地养老倾向。二是与原家庭居住地的空间距离和交通便利性。距离越短和交通越便利,老人跨空间养老的可持续性就相对好。
长三角三省一市地缘相连、人文相亲、交通便利。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时间最早,而人口期望寿命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将潜在的养老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养老产业,不仅需要跨区域的供需合作,还需要城乡合作、企业合作、政府合作,并且要有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当前亟需建立长三角养老产业合作发展协调发展机制,包括成立长三角养老产业专业委员会、养老产业协会和联盟,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特别需要根据养老产业综合性特点,探索养老综合建设用地性质,通过政策创新,促进长三角区域养老产业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发展;研究制定长三角养老产业发展中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使长三角的养老产业率先进入标准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全域内形成多层次集成化的养老产业发展大数据库;建立具有规划土地、投融资、政策咨询、培训和认证、科研成果发布等功能的长三角养老产业发展的综合交流和研究平台等等。
随着50后、60后这批更富裕人群步入老龄阶段,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于区域养老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养老需求优化养老供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长三角养老产业发展正当其时、潜力无限。
作者:朱建江(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