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人类第一次从另一个世界,回望地球。
阿波罗8号(Apllo 8)绕月飞行的三名宇航员从太空舱窗口向外窥视——遥远的蓝色的星球,在广袤的天空中升起。
这张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图像,被命名为 Earthrise,地出。
▲图片来自NASA官网
今年是“地球日”诞生50周年,在离4月22日地球日倒计时50天之际,美国宇航局(NASA)上线了地球日50周年倒计时50天的页面,将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宝贝照片”与世界共享,其中既有广为人知的故事,也有新的发现,带大家从太空看地球,从历史走向今天。
▲图片来自NASA推特
拍摄于1968年12月24日圣诞夜的Earthrise,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从太空看地球的照片。也正是这张照片,激发了1970年,第一个世界地球日的诞生。2017年,这幅照片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改变了世界的100幅照片》。
“我们一路走来探索月球,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地球。”宇航员William Anders(威廉·安德斯)说。
正是他,拍摄了这幅被称为 Earthrise的标志性图像。
▲William Anders,(左),和他阿波罗8号绕月任务的伙伴Jim Lovell(中)和Frank Borman
阿波罗8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月球飞行器。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机组人员Frank Borman、Jim Lovell和William Anders乘坐土星五号载人火箭发射升空,飞向月球。作为第一批从地球前往月球的人类,三位宇航员用了3天的时间,抵达月球轨道,在他们的指挥舱内绕月10圈,并于12月27日返回地球。
当阿波罗8号指挥舱环绕月球远端时,由于航天器的轨道运动,机组人员可以朝月球地平线看去。在关于这次绕月行动的一个纪录片中,Jim Lovell回忆,在第四轨道的位置,他们看到了地球。
经历了暗淡无光、毫无生命力力的灰色月球的勘测,人类的家园、那个闪耀着夺目蓝光的地球,撞入三位宇航员的眼帘。纪录片中,宇航员穿越寂寥的兴奋声音席卷而来:快看,地球升起来了,太美了!
▲图片来自纪录片截图
在意识到相机胶卷里是黑白胶卷时,宇航员快速取来了彩色胶卷,用250的焦距和F11的光圈,拍下了地球的彩照。
▲图片来自纪录片截图
中国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当人类离开地表回望家园,才真正“发现了地球”。
Jim Lovell说,这张“地出”照片,给了人们一个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自己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真切的感知,我们住在一个怎样的星球。”
▲图片来自纪录片截图
当1968年12月25日,“Earthrise”占据了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报道时,美国诗人Archibald MacLeish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看到地球这样渺小、蔚蓝、美丽,真实地漂浮在永恒的静默中,就是看到我们自己是在地球上并进的骑手,是共享这动人与寒冷的兄弟”。
1968年对美国来说,到处充斥着暴力、疯狂和自我毁灭的行为。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被刺,罗伯特·肯尼迪也在洛杉矶被射杀;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绕月计划和Earthrise的出现,就像是一件给地球的礼物,为困难混沌的时期带来了真切希望。
50年后的2018年,当纪念这张照片诞生之时,来自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两名研究员 Stewart Patrick 和 Kyle L. Evanoff 在 CNN 上发表文章评论这张照片的意义。
他们认为这张照片给1968年的美国人一个难得的“宁静、超然”的时刻。总统林登·约翰逊在这张照片诞生不久后离任,他把这张照片分发给了各国领导人,还收到了当时北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感谢信。
Patrick 和 Evanoff 同时还认为,这张照片唤起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1970年4月22日,第一个“世界地球日”诞生,相伴随的还有世界范围内的环保活动。这当然不能完全归功于这张照片,但是人类开始把目光投向他们的共同家园——这点和照片的作用的确相同。
《纽约时报》也发表评论文章,再次使用了MacLeish的著名描述:我们是地球上并进的骑手,作为标题。在回顾这个重大历史时间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今人类面临的问题:环境气候危机、物种灭亡。“新的技术似乎要把我们抛回月球”(指月球的暗淡与寂寥)。
“在‘地出’出现后仅仅半个世纪,我们正迅速走向‘地落’”,Patrick 和 Evanoff 评论。50年后,当我们回头再看“地出”的动人时刻,想到的恰是令人担忧的人类共同现状。
联合国正在呼吁各国合力,以应对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要一起应对的系列挑战。1968年的地球礼物,以及NASA未来倒计时内计划发布的来自太空的地球照片,或许能再激发人类共同用心凝视自己的家园,并思考更长远的未来。
作者:编辑小文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