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需有效药物!昨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联合应急攻关团队宣布,他们在老药和中药中发现了30种化合物,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部分化合物已完成制剂、生产工艺设计。团队热切盼望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提供有效药物。
该联合攻关团队由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饶子和共同领衔,先后有20多个课题组参与。他们利用前期冠状病毒研究以及抗SARS药物研究积累的经验,共同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究。
动用多年积累,不断争抢“第一时间”
在拿到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信息的第一时间,上科大饶子和、杨海涛团队就快速表达了抗冠状病毒最关键的蛋白之一——3CL水解酶,仅用一周时间就获得了高分辨率晶体结构。
▲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Mpro晶体结构
紧接着,药物所与上科大只用了三天就组建起联合应急攻关小组,并制定了高效的药物筛选策略,重点针对已上市药物以及自建的“高成药性化合物数据库”“药用植物来源化合物成分数据库”进行药物筛选,迅速发现了30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和中药,建议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予以考虑和关注。
新药研发周期漫长,从安全性已得到验证的已上市药物中寻找具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药物,是最迅速、快捷的途径——一旦确定疗效,即可通过药监局绿色通道审批,或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迅速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
“在我们发现的候选药物中,以抗病毒药为主,也有抗呼吸道疾病药物、治疗精神疾病药物,还有部分抗肿瘤药物。”蒋华良介绍,这批候选药物包括了12种抗HIV药物、两种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药物、一种抗人巨噬病毒药物、一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一种免疫抑制剂。
“直接参与的课题组有六个,提供支持的研究团队至少有20多个!”蒋华良动容地告诉记者,只要有助于找药,几乎每个课题组都主动贡献出自己的多年积累。
在上科大,为了第一时间解析出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结构,好几位研究生放弃寒假,主动请缨,“连轴转”地开展科研工作;药物设计与研发实验室针对成药数据库、天然产物数据库等开展候选药物筛选,并针对病毒体系的一些关键蛋白展开功能机制研究。
▲今年除夕夜,饶子和院士为坚守实验室加班的科研人员和学生送上新年红包
在药物所,许叶春研究员和程曦副研究员带领博士生们,夜以继日地根据靶点结构设计化合物;柳红、沈敬山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抗病毒药物研究,拿出了多年积累的百余个化合物样品;一旦发现某种药物可能有用,擅长药物制剂研发的甘勇课题组立刻着手开发设计合适的剂型……
“争分夺秒寻药,就是希望尽早发现合适的药物,在第一时间让患者用上。”蒋华良说。
不舍昼夜,后续研发还将持续跟进
新型冠状病毒的3CL水解酶与SARS的相似度达到96%,当年SARS病毒被攻破,3CL水解酶恰是突破口。
此轮筛选中,联合攻关团队发现,含有“二苯乙烯”结构的孟鲁司特,以及植物药活性成分虎杖苷和脱氧土大黄苷与水解酶结合较好,可能对病毒有抑制作用;根据前期抗SARS研究及计算机模拟的经验,老药肉桂硫胺、环孢菌素A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而虎杖、山豆根等中药材中也可能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有效成分。
如今,科研人员已经完成了肉桂硫胺等公斤级合成工艺,制剂研发正在进行;环孢菌素A的胶囊制剂制备工艺也已完成。
▲蒋华良院士介绍相关工作进展
“更多药物的合成工艺探索也已完成,有很多工作根本来不及申请科研经费,不少研究人员都自筹资金,不愿耽搁一分一秒。”蒋华良表示,后续攻关小组还将继续筛选药物,希望尽快找到更合适的药物提供给抗疫一线,“只要前线有需要,药物研发专家准备随时前往”。
他说,重大疫情面前,论文、专利都不重要,团队愿将一切制剂、生产工艺等技术公开,与医疗、科研等机构及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将药物研发推进到生产环节。
作者:许琦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