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新华社武汉报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后,患者并非一定首先表现为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还存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眼科等症状。
什么,通过眼睛也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确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诊治新型肺炎过程中,已发现了多例“不典型”病例。头疼、恶心呕吐、心慌、乏力肌肉酸痛、结膜炎等表现,都有可能是感染的初期症状。
首位发现眼科症状的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当他随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前往武汉调研,返回北京后本人却感染患病,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很轻,2-3个小时后出现了卡他症状和发热。
他回忆,在回京前2天,他去了几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和临时隔离病房,虽然高度戒备,都是戴N95口罩进出,却没有配备防护眼镜。
一时间,在各种口罩卖断货之后,防护眼镜也成了很多人囤货的目标。
很多人感到好奇甚至难以置信:明明是一个呼吸系统疾病,为何会和眼睛扯上关系呢?
我们的眼球被上下眼睑所包绕,它的表面覆盖着皮肤,边缘各长有一排睫毛,这些结构对我们的眼球起到最基础的防护作用,尤其是眼睑闭合时可以阻挡大部分的外来侵害如风沙、灰尘、细菌等等。
但是我们毕竟白天活动时大部分时间是需要睁着眼睛的,于是乎眼睛的第二道防线就尤为重要了——这就是“结膜”。
如图所示,它覆盖在从眼睑内面到眼球表面除角膜以外的所有表面,其中眼睑内面的叫“睑结膜”,眼球表面的叫“球结膜”,反折处叫“穹窿结膜”。
结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并有少量的粘液腺,能分泌粘液、润滑眼球,以减少睑结膜与角膜的摩擦。而正是由于结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因此能及时的聚集大量的免疫细胞和活性物质,抵御外界感染源的侵扰,充分发挥它的免疫屏障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当眼睛受到感染时往往首当其冲就是“结膜炎”的原因。
那么,肺炎冠状病毒是如何通过眼睛感染患者的呢?
准确的说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但是我们可以参考一个经典的眼部强传染性疾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它是由一种叫做“微小RNA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和角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传染性极强,可以造成眼表的严重损害、耳前淋巴结肿大甚至神经系统的异常。虽然它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不仅有“病从口入”,还会“病从眼入”!
结合该病毒的传播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以下的可能解释:由于该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直接接触和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传播,因此当含有病毒的飞沫直接溅入眼睛或者眼睛长时间暴露在富含病毒气溶胶的环境内,都有可能造成病毒的局部感染和侵袭。
气溶胶
气溶胶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其大小仅为0.001~100μm,病毒由于十分微小可以随携带者的呼吸而排出并溶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里。
患者可能起初仅表现为结膜的炎症,这时常规治疗结膜炎的抗生素类眼药水是无效的。随着病毒的不断复制扩增,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能很好的识别和清除它,它就有可能像一个,不,是一群“幽灵”一样随着结膜丰富的血供和淋巴液循环而逐渐流向全身,于是,后面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是不是心里一紧?那我们是不是需要每个人都全副武装地带上护目镜呢?
专家指出,如果不需要经常出入人流密集的环境或者直接面对病毒感染患者,一副合适的口罩是可以满足防护需求的。如果是戴眼镜的朋友就更不必过于紧张,毕竟已经比别人多一层屏障了。而对于需要工作在防疫第一线的医生、护士以及工作人员来说,戴上护目镜还是必要的防护措施。
总结来说,面对疫情,大家不要慌张,也不要以讹传讹,正确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对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们一定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医,若不知道附近发热门诊情况的可以先进行自我隔离并向当地疾控部门寻求帮助。
作者:吴凡,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优仕美地医疗眼科医生。擅长干眼症、眼表疾病、儿童眼病及屈光不正等。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