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的哈巴村,位于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西面山脚下。作为云南省境内唯一一座允许攀登的5000米级雪山,哈巴雪山是登山界公认的初等入门级登山训练地。每逢冬夏两季,便会有登山爱好者慕名而来,从这里开启对高山的挑战。当地一些村民,也“靠山吃山”,经营一些与登山有关的小生意。
然而,间歇性的客源无法带动藏在深谷中的哈巴村脱贫致富。散居着纳西、回、彝、汉和傈僳等5个民族的哈巴村,多数村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下。改变,出现在他们种上了“摇钱树”———花椒树之后。这几年,在上海援滇干部和资金的帮扶下,哈巴村的花椒种植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面对记者来访,三坝乡乡长和丽华很是自豪:“再过一个多月,哈巴村就将整体脱贫摘帽!”
从“反复砍”到“抢着种”
俄自里村民小组,是哈巴村18个村民小组中的一个。在村民阮林家的后院,有着一棵树龄70多年的花椒树。站在这棵老树下,茂密的枝桠和树叶几乎将阳光完全阻隔。阮林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他们从这棵树上摘下了40多公斤青花椒,按照每公斤95元的收购价,光是这一棵树,产值就突破了4000元。算上他们两年前在自家地里栽下的另外几亩花椒树,今年一年仅花椒的收入就超过了1.5万元,再加上原本种玉米、养猪以及上海援滇资金给到的产业补贴,不仅全家都脱了贫,院子里还盖上了一栋红色的两层新房。
可谁又曾想到,守着这样一棵“摇钱树”的阮林,就在十多年前还对这棵树砍了又砍。“以前不知道花椒可以卖钱,我们还嫌它长得太茂密,要常常砍掉它的树枝,砍了又长,长了再砍。直到有一年,有外地商贩上门收购,我们才意识到它的价值。”阮林说。
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民,是如今的俄自里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庞向忠。2004年,去山外走了一圈的他在了解到花椒的市场价后,回村召集了十多户村民,开始种植花椒树。翠绿色的花椒树林,渐渐在哈巴雪山脚下蔓延开来。很快,庞向忠发现,可能是由于哈巴雪山边特定的海拔、气候及水土条件,种下的花椒树堪比“万年青”,不仅不掉叶,不用过多打理,而且结出的花椒果实色泽艳、颗粒大、麻味醇,相对应的收购价也比普通花椒来得高。庞向忠种下的花椒树面积,也从起初的两三亩逐渐发展到如今的十多亩。
在庞向忠的示范带动下,其他村民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栽下了一株株花椒树。近年来,由于花椒价格持续上涨,村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大家从原先的不敢种,变成了现在的抢着种。而随着花椒树越栽越多,“种椒能人”庞向忠在村民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2014年,他被大家推选为俄自里村民小组的党支部书记。随即,村里的花椒合作社也应运而生。
“种椒大户”年收入突破十万
去年,来自上海闵行区的援滇干部又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好消息。对口援建香格里拉市的闵行区,决定出资帮助哈巴村建设1000亩花椒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给予种花椒的村民一定的经济补贴,让他们安心栽种,打消后顾之忧。这下,主动要求种花椒的村民更多了。
记者在群山环绕下的山坳里看到,如今俄自里村民小组的房前屋后,但凡有空地,都已经被绿油油的花椒树占据。今年七八月的花椒采摘季,忙不过来的村民们,还从邻近的维西、剑川等县请来打工者,帮忙采摘花椒。摘下的花椒交由花椒合作社统一收购后发往昭通的花椒集散市场进行深加工。庞向忠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由于当地花椒质量较好,今年村合作社给出的收购价已由去年的每公斤90元上涨到了95元,而他们家的年收入也因为种植花椒再次突破了10万元大关。
据和丽华介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整个哈巴村的花椒种植面积已近2万亩,年产值约800万元。花椒,成了哈巴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我们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脱贫攻坚过程变成乡村振兴的过程,通过乡村振兴来检验脱贫的成效。”和丽华说。
俄自里村民小组的71户村民,现在统统种上了花椒树,其中6户贫困村民,很快就将摘掉“贫困帽”。看着哈巴雪山前新栽下的“摇钱树”,庞向忠的心里又有了新想法:“等过一阵这些花椒树长大成林,我们就再发展些林下养殖,在花椒树下种点黑莓草之类,把老百姓养殖牲畜所需的牧草饲料也一起解决了。乡村振兴了,大家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