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博臻
坐落在汉口路上的原工部局大楼,已拥有百年历史,这幢体现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四层建筑,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由于它所在的黄浦区160街坊将对现存建筑进行保护更新,形成高端现代服务业经典街区和城市地标项目,因此,在整体大修前,业主方委托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工部局大楼开展现场勘察及安全性能评估工作,为后续修缮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为老建筑诊断,与给人诊断的手法相似,都需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就像关怀饱经风霜的“老者”,技术人员将用最温柔的方式为它全面“体检”。
每一次面对给老建筑做“体检”的新任务,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龚治国都先要充分挖掘历史保护建筑身上的“故事”。他和团队查阅建筑史料文献、地方史志、档案资料,并结合对有关单位与个人的调查,详细考证。只有先学好这门“历史课”“文化课”,才能有所体会,触发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尊重。接下来将面临冗长繁复的诊断工作。龚治国介绍,这一阶段需要了解建筑的整体布局形式、材料强度、损坏和倾斜变形等情况,其中的挑战性在于,需要利用非接触方式进行有效的检测,因此,技术人员常会动用无人机、红外检测、3D扫描成像数字化技术、超声技术,以及代表目前检测最高水准的BIM技术。
原工部局大楼检测工作于今年6月启动,根据目前已有报告,大楼虽已使用百年,原有的英国古典主义、罗马艺术元素、巴洛克风格都很好地得到了保留和存续,大部分承重构件基本完好,大楼完整性及整体保护较好。以往,公众对老建筑修旧如故、改造后功能提升的结局喜闻乐见,但改造更新的前置环节———诊断往往被忽视,而这对于老建筑“重生”的意义恰恰非同一般。“诊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保护更新利用的方向。”龚治国总结说。
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对保护建筑采取的保护行动和措施的力度明显加强。龚治国表示,近20年来,国内建筑主要建设标准经历过三次提标。而目前50年以上房龄的建筑,囿于当时设计和建设水准不足等先天性问题,房子经岁月洗礼后渐现“老态”,尤其是用于公共场所的老建筑,表面上看装修和维护保养都不错,但其背后的真正性能状态往往会被掩盖,因此,需要通过客观和全面的检测进行判断。
他还透露,目前建科院有望与虹口区进行合作,普查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建筑、风貌建筑保护群,并围绕后续综合保护和开发,重新审视老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准确定位,为今后的维护更新改造,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