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至11月,包括上海包玉刚学校、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平和双语实验学校、上海实验学校等10所沪上知名“牛校”校长集聚在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每隔一个周日与上海家长面对面对话,告诉家长“如何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
名校长公益大讲堂活动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讲座围绕孩子、家长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组织教育中的焦点问题,解惑释疑,为青年家长提供专业、权威的教育方法。
记者注意到,名校长们已经进行的5场讲座下来,场场报名人数爆满,座无虚席。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名校校长都在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抢跑”上。
而在上海一家教育类公众号最近一次的调查中,1280名家长中的98%都在“抢跑”,55.5%的家长把“幼升小”准备期提前至幼儿园中班。
逻辑思维到底要不要抓?
这个季节,正是“幼升小”准备的旺季。上海很多公办小学大班甚至中班的家长,或将孩子转学到国际学校,或把孩子送到了“不论学费、名额主要靠抢”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的一个重头戏,就是逻辑思维。
实际上,这种趋势早在2010年时就已风头强劲。一位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当时以同济大学研究生的身份租了一间房,开始“补课”生涯。当时,他的“小升初”数学受到追捧,15名“首批用户”中,有一名学生每天要从宝山用两个小时赶到浦东上他的课,“晚6点半到8点半,我再拖堂半小时,他回家已经晚上11点了。”这名学生后来考上了上海著名的上外附中,今年正在备考麻省理工。
这是教育培训机构给出的“说服力”。去年,上海一所全市招生的小学“牛校”录取率大约只有3%。说起“抢跑”,家长们总会反问:“不抢跑行么?”
而另一面,上海“牛校”、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却给家长们带来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在学校里从小学开始一贯表现平平、从不“抢跑”、从不补习的男孩,考上了哈佛大学。
“语数外物理化学,各科成绩都很一般,领导力之类的也没多突出。一直慢悠悠、慢悠悠地成长。”张人利说,这个男孩从没学过奥数,但初二开始,突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天在家没事就刷数学题,不做题就难受。他妈妈被吓坏了,来找老师,担心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到了初三毕业,男孩参加全国高三年级的数学竞赛,得了全国二等奖。“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在不对的时间‘抢跑’其实是在浪费他的时间。”张人利说,静教院附校去年约有150多名学生参加中考,其中近20人被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录取,“我们是公办学校,从来不超纲学习,也没有奥数补习,我觉得没有必要”。
前两天,张人利和那个哈佛男孩聊了一次天,半句话都没谈学习。男孩告诉他,自己要在美国争取“中国人的话语权”,“我觉得这样很好,这就是他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