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团队研发的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会问诊、会舌诊、会脉诊,采集血压、血氧、血糖等人体生命信息后,可判断用户体质,生成专属养生保健方案———这台被称为“中医界‘大白’”的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团队和学生团队共同研发,日前斩获了第二届“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互联网+文创类”二等奖。
从创意到现实,这群大学生创客既要面对不少客观困难,又要适应跨专业的思维挑战。但他们的愿望很简单:让中医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健康多一种选择。
让机器人成为“家庭中医”
团队负责人、大三学生鲁义介绍,该团队共有七人,分别来自药学、中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个专业。尽管大家的专业侧重有所不同,但身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他们很好奇:在“老龄化”趋势加剧的今天,能否将传统中医理论、健康辨识和养生保健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为老年人和其他人群制作一款可以实现健康监测、咨询和健康管理的机器人,满足人们“居家养老”和“我的健康我做主”的需求?
根据前期市场调研,他们发现目前具有中医特色的科技产品包括舌诊检测仪、电针治疗仪等,虽然能提供中医健康辨识和治疗服务,但在升级改造和研发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还未能实现“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的健康管理。
在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杨华元教授指导下,学生团队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机器人研发团队,经过近一年努力,第一代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成功面世。据了解,该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同时,可以通过人机互动方式及外置设备如舌诊仪、脉诊仪、无线血压仪、无线血糖仪等,完成用户生命信息的采集。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经过机器人的信息处理和分析,用户可以得出一份详细的健康辨识报告以及健康养生方案,指导进行穴位的按摩保健、音乐理疗、药食管理等;同时医生在线上工作站也能为用户给出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指导。
让传统中医变得“现代”
谈及参与研发的感受,鲁义用“突破”二字概括。由于学生团队汇聚了三个专业的同学,一开始大家并不相熟,每个人也有各自的学科专长和短板。大家各司其职、取长补短,默契程度不断提高。而团队磨合,正建立在每个人“突破自我”的基础上。
学生团队成员姚勇来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参与机器人的软件设计和优化。作为一名大二学生,他学习编程时间还不长,因此完成机器人架构设计、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标准化等工作,对他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学生团队成员张君钰说,科创比赛中,很少有评审专家出自中医专业,因此他们还受到了“中医靠不靠谱”“产品有没有用”等质疑。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产品的理念和功能,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准备答辩,语言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其间,团队遇到的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中医理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中医养生保健历史悠久,有其独特优势。然而,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既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命题,也是中医人的责任。经过多次探索,团队选择《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一系列程序,达到对用户问诊数据采集的目的。而血压等体质信息,则选择使用外接设备来完成数据采集。他们相信,研发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就是让传统中医变得“现代”的一次有益尝试。
据悉,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正在申请国家专利,而且团队已与企业合作,研发面向家庭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款不同型号的“中医健康机器人”。“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机器人有望成为惠及大众的‘家庭中医’。”杨华元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