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00千伏杨高变电站内,工作人员在对设备进行巡视和热点跟踪检测。(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张晓鸣 李静 唐玮婕 通讯员 刘天林
昨日,上海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面对烈日“烤”验,全市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战高温,相比往年他们还有了新办法———提前建设抢修数据模型、大数据中心,用高科技手段来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市民安全舒心地度过酷暑。
电力
1600余电力员工24小时待命抢修
昨天,上海电网最高负荷较前一日猛增200多万千瓦,达到2911.3万千瓦。电力一线员工在酷暑中坚守岗位,汗水一遍遍湿透工作服,确保全市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记者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获悉,昨天最高市外来电为1583万千瓦,南桥、华新、枫泾三大500千伏直流换流站均已达满负荷运行状态,三站输送功率共计716万千瓦。满负荷运行期间,三大换流站每天将向上海电网输送约1.72亿千瓦时的清洁水电。
为确保满负荷期间三大换流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对包括多条直流输送通道在内的66条输电线路和13座变电站落实了日常运维、高温极端天气保障及带电检测等28项保障措施。对重要设备增加巡视频率,对各相关变电、继电保护设备开展动态巡视,同时借助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状态检测车、远程遥视等科技手段对各类设备进行不间断监视。
为了应对突发故障,国网上海电力借助国内首创的抢修数据模型,在全市设置了173个抢修驻点,形成网格,平均抢修半径3.5公里,每日配置1600余人24小时待命。全市24个主要营业网点服务时间延长到18时,构建“互联网+供电服务”新模式,拓展用电业务线上办理和电子交费渠道。
地铁
去年秋天备战今夏空调给力
“这几天,关于空调的投诉少了很多。”昨天,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车辆分公司的技师易坚忠又迎来了忙碌的一天。他负责地铁1号线,必须在第一时间了解在线运营车辆信息并做出反应。
近些年,上海地铁客流快速大幅增长,当前全网日客运量早已超过千万人次,工作日早晚高峰,人与人紧贴站立导致乘客体感闷热不适。然而,地铁许多列车都已运营超过10年,1号线最早一批列车更是服役超过20年,包括空调在内的许多列车零部件寿命即将到期,性能有所下降,正陆续进入更换周期;当列车在地面或高架上运行时,由于阳光直射,再加上频繁开关车门,制冷效果大打折扣。
车辆分公司设备管理部副经理余佑民告诉记者,从去年秋天开始,他们就开始制定方案,着手完善空调。今年春天又对全部4000多节列车的8000多个空调机组超过1.6万个冷凝风机等进行全面普查。各线路在高温季加强对正线列车巡检力度,并与总调、各运营单位建立微信工作群,加快正线空调投诉应急响应。为确保旅客乘坐地铁的舒适度,技术人员还利用专家数据模型、空调专用软件,对现有列车空调温度曲线实施监控。
今后,上海地铁车辆还将建立大数据中心,智能化运维系统已经逐步搭建,将全面利用在线检测,实现车地无线传输功能,实时采集车厢温度参数,一旦发现车厢闷热或被投诉,车辆数据中心将第一时间得到信息,更有效加快对空调投诉应急响应能力。
公交
“最热”岗位用汗水换来乘客平安出行
昨天橙色高温预警响起后,浦东新区上南公交公司立即行动,公交“最热”岗位———路救组繁忙异常,这是为了确保车辆在热浪中跑得更快。
昨天一天,上南公交的路救车驾驶员和两位维修工忙得连轴转,根本没时间替换下布满盐花的工作服。路救组员惠国栋说:“一个上午就出车6次———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到达故障车现场。”几位修理工告诉记者,他们穿着很特别,每天必须穿长袖、而且要反穿,即便是这样,他们的手臂上还是一个个疤痕清晰可见。
据介绍,高温期间,上南公交各线路全面执行市公交行业夏季空调开启规范的同时,具体细化高温中空调开启操作,要求各线路始发站的待发车辆在发车前5分钟,驾驶员必须上车开启空调,让乘客舒心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