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木兰,你是女扮男装吧?木兰:您怎么发现的?将军:直男是不会为了买这点东西连逛四个集市的。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生活中女人一般比男人更热衷逛商场,但不论《木兰辞》中的四句诗是互文修辞,还是古代集市分类乃是实指,木兰所处那个时代,即便是大老爷们要购置齐全出远门的行装,也是很不容易的。跑上三番五次,跑遍不同的集市,劳神费力,应属正常。
如果在今天呢?木兰姐姐在手机屏幕上用玉指一戳,上天猫,几分钟就能将行头全部选好。有人或许会问,骏马也能买么?马匹在今天无非是汽车、自行车这样的交通工具,网上购物照样可以解决。
在古代,一个人要购买到非本地出产的物品,几乎可以说是千难万难。“物以稀为贵”这句俗语很明白地说明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是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是古代信息和交通的落后所导致的。
货币产生前,上古人们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物易物,这种以自家或本地丰富的产品去换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不可能有稳定的价格,总有一方现在看来是吃亏的冤大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由当时各国的民歌收集整理而成,很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有一首《木瓜》如此吟道: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后人解释说这是男女之间互赠信物,你赠给我木桃这样的果子,我回赠你琼瑶这样的美玉,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在我看来这种解释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时期的人来衡评古人的行为。不要说恋人、友人之人之间互赠礼物,一般人之间以物易物,按我们今天的标准是很难做到公平呀。处于信息和交通劣势的一方总是会吃亏的。晚至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汉族的商人去蒙古高原与当地牧民进行了以物易物的贸易,汉族商人用一口铁锅或几斤盐巴、几斤茶叶换牧民几匹马、十几头牛羊或若干张皮革,似乎商人太奸猾。看起来商人奸滑牧民淳朴,是由信息不对称和彼此承担不一样的风险决定的。如果没有对供求信息的了解,又不能自己远赴他乡叫卖,一家牧民坐拥再多的牲畜除了自家人消费外,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可能连一口铁锅都换不了。而商人了解供求信息,并承担着物品远途贩运的诸多风险,所以他才能赚取暴利。
从事长途贩运的风险有多大?行商有多苦逼?汉乐府的《孤儿行》有过生动 而准确的描述,这位孤儿父母早死,依靠兄嫂过日子,兄嫂让他长途贩运: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今天的人读这首诗时,当然会同情孤儿的命运,但也应对他的兄嫂有一份理解,古代做买卖人不得不如此呀。我们熟知的两首诗,都是女人表达对做买卖的老公之幽怨。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那位年长色衰嫁给茶叶商做外室的长安倡女抱怨: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一首是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在我看来,这两位女子纯属矫情,商人如果不远赴他乡做买卖,拿什么养家呢?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治安不靖,做买卖的往往拿性命去换钱呀,明清时期有句民谚说地少山多的徽州,人们不得不普遍去行贾:“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汉代时商业贸易的一般规律,“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为何是这样呢?因为像柴禾、粮食是古人消耗量最大的物品,如果价格太高多数人就承担不起,而远途贩卖必然带来成本飙升,所以百里外贩卖柴禾是很难赚到钱的。而到了今天的电商时代,北京人上天猫下单,买到东北的大米,四川的猪肉,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谓“千里不贩籴”的障碍被克服了。
在信息和交通落后的古代,商人做买卖是否发财有许多偶然因素,运气的成分很大。“三言二拍”中有一名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说的是明朝成化年间,苏州有一位弃文从商的文若虚,做买卖时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一次次亏本。他花钱请江南才子在空白扇面上画画题词,冀求运到北京卖个好价钱,谁知道天不遂人愿:
北京那年,自交夏来,日日淋雨不晴,并无一毫暑气,发市甚迟。交秋早凉,虽不见及时,幸喜天色却晴,有妆晃子弟要买把苏做的扇子,袖中笼着摇摆。来买时,开箱一看,只叫得苦。元来北京历却在七八月,更加日前雨湿之气,斗着扇上胶墨之性,弄做了个“合而言之”,揭不开了。用力揭开,东粘一层,西缺一片,但是有字有画值价钱者,一毫无用。
他落了个绰号“倒运汉”,“不数年,把个家事干圆洁净了,连妻子也不曾娶得。”穷困潦倒的文若虚跟着同乡去海外,没有本钱的他,只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篓洞庭红橘子,准备路上解渴。没想到洞庭红在海外吉零国,被当成稀世珍品抢购一空,卖了一千多两银子。回国途中他又偶然拣到一个大乌龟壳,回到福建后被一个波斯商人用五万两银子买去,后知道壳其中有很多珍珠。他用这些钱在重置家业,娶妻生子,家道从此富裕兴旺。
宋元丰四年,苏东坡被贬斥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住得不远的陈季常给他很多的安慰。有一次他写信给陈季常,这封信流传至今,为书法名品《新岁展庆帖》,其中一段文字曰: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这段话是向老友开口借东西。宋朝士大夫嗜茶,苏东坡更是超级发烧友。彼时茶道繁复,讲究“点茶”,茶饼要用茶臼和椎捣碎成末,方子茶盏中,然后用烫水冲注茶盏,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闽地建州的茶具最好,东坡说此地有个匠人,希望陈季常把他收藏的“建州木茶臼子并椎”送过来,让这位匠人仿制;或者让在黄州经商的福建人看一眼样式后,回福建带一套过来。——想想没有电商的古代,想整点好玩意真难,不像现在,上天猫啥物品都可以包邮。
今天我们不必感叹苏东坡想淘点好东西是多么的不易,就在四、五十年前,一个内地小城市的人如果有谁恰好去上海出差,不知会有多少亲朋好友和同事,托他在上海采买小地方不易买到的物品。回来时必定会像一匹骆驼一样背着一两个塞满物品的大包。
电商时代到来后,很快地使这种肩扛手提替人捎带紧缺商品的情形成为历史记忆。生活在电商时代的男人们,也不用像以前的丈夫或男友那样陪着妻子和女友,痛苦地在商场里转悠。只要给所爱的人一张卡, “618理想生活狂欢节”马上就到,只要不心痛银子,让她上天猫,一切都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