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北京市场断档多年的老牌冷饮产品“袋儿淋”重回市场,引发市民排队抢购,40多年前的冷饮刹那间成为“网红”。
而如果说起夏日里的老上海味道,你又会想到哪些?是夏日里的一瓶盐汽水?父母厂里那一大桶冰澈透骨的冷饮水?是童年里最爱的鲜桔水还是碗里那一大块加仑冰淇淋?
和那些儿时记忆、过往岁月相伴相生的上海味道,早已悄悄印刻在我们的心底。无需刻意想起,因为从来就不曾忘记。
■本报记者 何易
汽水就是“正广和”
还记得小时候一元钱一瓶的绿色啤酒瓶汽水吗? 炎炎夏日,放学路上来一瓶冰镇汽水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那微咸清甜的滋味别提有多惬意了!是的,它的名字几乎70后、80后都不陌生———莱蒙。“建厂初期主打的就是柠檬汽水,最出名的就是莱蒙这个牌子了。莱蒙就是英语柠檬的谐音,多贴切啊。”上海正广和汽水有限公司品控经理桂建华说。今年59岁的桂建华,17岁就进厂跟师傅学做汽水。说起正广和,他总是一脸的骄傲。
桂建华介绍,1864年 (清朝同治三年),英商史密斯在当时上海英租界内 (今福州路44号) 创办“广和洋行”,主营洋酒和汽水业务。1882年,其同胞考尔伯克和麦克利格加盟。不久,史密斯“单飞”,在九江路另创“老广和洋行”。考尔伯克和麦克利格两人则将原洋行更名为“正广和洋行”以示区分。“正广和”三字,取意“正本清源、广泛流通、和颜悦色”。1892年,考尔伯克和麦克利格在虹口提篮桥附近购地筹建泌乐水厂,即正广和汽水厂,翌年建成投产。1930年底,“正广和”成为国内最大汽水厂,以绝对优势成为当时饮料始祖,包括最出名的柠檬汽水在内的许多品种还远销英国、澳大利亚等地。
“年轻时能喝上一瓶汽水,绝对是‘扎台型’的事情。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进汽水厂当工人。”桂建华感慨,曾几何时,“正广和”名扬全国,在很多人尤其上海人的印象中“正广和”就是汽水,汽水就是“正广和”。
“鲜桔水”里有桔汁
上世纪20年代末,“正广和”就采用了改进式三重蒸馏装置,这在当年可谓是最复杂、最完善的饮料机器。“我们当时做汽水,全部是真材实料,就是沙滤水、蒸馏水、糖和果汁。上海人记忆深刻的“鲜桔水”里面至少含7%以上的桔子汁,都是我们亲手榨出来的。”桂建华回忆道。
进厂初期,桂建华最喜欢的就是做桔子水,最怕的就是熬糖浆。他告诉记者,厂里一天要用60吨糖。为了保证生产,国家相关部委专门给汽水厂划拨专列,运输生产需要的糖和桔子。一到桔子上市季节,浙江黄岩、江苏徐州、江西、四川等地的大量新鲜桔子就坐着专列往厂里运,把厂区堆成了一座大大的“桔子山”。“每到这个时候,2600人的厂里24小时人声鼎沸,除了当班生产线上的工人,其余人都到厂里加班剥桔子”。每当回忆起这些,桂建华脸上总会不由自主洋溢起笑容。“桔子一运到厂里,先要清洗除油。分离出来的桔油经过提炼可以作以后生产的香精。紧接着就是剥皮,大家都剥得非常仔细,桔皮是好东西,简单脱水处理后,全部卖给药材公司,为厂里创收。”哪怕是在物资最匮乏的时期,汽水厂的原料也是有一定保证的。工人们小心地处理好果肉,就去榨汁生产,不敢有丝毫浪费。“当时桔子水销量非常大,桔子集中上市时会把桔子汁做成浓缩果汁,以保证一年的生产。后来厂里发现运来的新鲜桔子有不少会在运输途中烂掉,为了节约成本,就在各桔子原产地建联营厂,就地加工成浓缩果汁再运回来,千人围着‘桔山’剥桔子的景象就成了历史。”
“根据白砂糖和糖精添加的多少,当时桔子水还一度被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从进厂起就从事销售的上海正广和汽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庞国安告诉记者,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主流饮品,桔子水根本不愁销售。很多兄弟城市都希望市场有上海出产的桔子水出售,于是,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报经相关部门批准,在所有主配方不变的前提下,用糖精替代部分白砂糖,并分成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降低一到两分钱的成本,生产出不同标准的桔子水。
冷饮水全靠“调一调”
冷饮水,如今已鲜有踪迹。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却是风靡酷暑的防暑饮料。
那时,大一点的国营单位都有冷饮水房,专做冷饮水。一个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台硕大的制冷机,一头送沙滤水,另一头就会流出汩汩的“冷饮水”。不过,这还只是半成品而已,要把果味糖浆掺进去搅匀,再倒进保温桶里,这冷饮水才算真正做成了。
大热的夏天,柏油马路晒烊了,板凳也晒得滚烫,连嘴唇皮都晒焦了,这个时候如果能喝上一口又甜又冰的冷饮水,那一直冰到心里、浑身一抖的感觉,别提有多爽了! 夏天,只要看到有人搬出保温桶放在门卫室的屋檐下,许多已放暑假的孩子就会拿着各式盛器,笑嘻嘻一窝蜂地涌向保温桶前排队了。这个时候,厂里的工人们通常会笑着让到一旁,让这些捣蛋鬼们先喝上一气过过瘾。
冷饮水的好喝,全靠果味糖浆的调配。有时,孩子们会眼巴巴地看着大师傅用大塑料勺子从一个桶里舀出一勺厚厚浓浓的糖浆加到冰水里。趁他转身盖糖浆桶盖子的时候,调皮的孩子会偷偷把勺子拿过来再在保温桶里使劲搅拌一番,想把勺子上最后残留的那一点糖浆也化进水里。
“当时上海只要上一定规模的工矿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冷饮车间,一半冰库存放夏日每天的福利———冰棍冰砖,一半生产冰水。”庞国安说,当时厂里有一个分厂就是专门配套生产大桶装糖浆以供应各个单位,有桔子、菠萝、荔枝等50多种味道。每到夏天,往往一个单位一送就是上百桶的糖浆。
在冰箱还不是很普及的那个年代,还有许多人会在下班后用保温瓶打点冷饮水回家,那将是家里所有人的最爱。这一天的晚上,也是夏日里最甜蜜、最清凉的夜晚。
“后来有段时间,各家单位还自己组织生产线,请我们给予技术支持,生产盐汽水,为职工谋福利。”桂建华那一段时间忙得不得了,和技术部门的同事整天到各单位培训,直到冷饮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生产大坛糖浆的分厂直到2002年才正式停止生产。”
盐汽水一年2000万瓶
桂建华介绍,上海解放后,本已满目疮痍的正广和厂获得新生。1954年,企业由市地方工业局按市政府令代管,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6年,40余家公私合营的小型食品厂先后并入,使其成为一家以生产汽水为主的综合性食品厂。也就在那时,厂里通过技术革新,研发出第一瓶功能饮料———正广和盐汽水。
从诞生之时起,盐汽水的口味就没变过。在很多老上海人眼中,在弄堂口的小烟纸店里买上一瓶正广和盐汽水是一种享受,小小的一瓶解渴刚刚好。
“盐汽水主要成分就是糖和盐,再加上汽水 (碳酸水)。讲起来好像没有一点花头,但很多地方生产出来的盐汽水就不是这个味。配方都是一样的,功夫就在熬糖和糖盐勾兑的方式上,毕竟汽水厂的设备更专业。”桂建华说,当年进汽水厂,所有青年工人最先去的岗位就是熬糖车间。200斤一袋的白砂糖要扛到4米多高的空中,倒进不锈钢糖罐里,用蒸汽熬糖。“这是个很费体力又要注意安全的活儿。当时糖罐都不密封的,为了保证充分搅拌和溶解,都是边倒白砂糖边放蒸汽,一不当心很容易被烫到,那可是上百摄氏度的蒸汽啊。”熬盐车间也是相同的操作,最后通过管道,糖盐按比例混合加入碳酸水灌瓶,盐汽水就这样诞生了。根据当时的设备,一条生产线40个人一天8小时最多生产1300篮 (一篮12瓶)。为了保证产量,汽水厂的工作是24小时三班倒。
不过,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正广和”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经济效益连年滑坡,市场占有率也从90%降至不到50%,盐汽水等知名品牌也一度停产。直到90年代初,庞国安在走访市场时,突然发现很多市民开始怀念盐汽水,于是他把恢复盐汽水供应的销售意见反馈到厂里。很快,正广和盐汽水再次走向市场。如今,盐汽水每年固定销售就达100万箱 (一箱20瓶)。“现在我们生产线都是全封闭、智能化。十几个人一天8小时可以生产16万瓶,生产力提高了9倍多,工人再也不用冒着危险去倒糖了。”
转变经营思想、加快调整企业结构、开发新品……如今,北至哈尔滨、西至乌鲁木齐的饮料市场上,都能见到“正广和”饮料,国内市场覆盖率逐步提高。目前,桔子水等产品的生产也正式上了日程,153年的“正广和”正活出青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