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 唐闻佳)上海正在建立起一支航空医疗救援的工作队伍,为大众搭建起一条“空中生命线”。今天(17日)召开的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援体系与管理研讨会上传出消息,作为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示范项目之一,“上海航空医疗救援中心基地医院建设与应用”已建设过半,基地医院的标准化建设已初具雏形,由此形成的以瑞金医院为代表的空中救援工作体系将作为“样板医院”的经验推广到全市。这标志着上海航空医疗救援正快步走向新里程,并将惠及上海郊县乃至长三角百姓的医疗急救需求。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支持,瑞金医院承办。搭建航空医疗救援体系,这些年备受行业关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何智纯告诉记者,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提出,“启动陆海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推进各类紧急医学救援国家基地、区域中心试点建设,探索航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机制和模式”的工作要求。为此各地在积极探索空中救援的工作模式。
在上海,随着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加强‘120’网络站点和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建设空中、水上卫生应急救援基地,打造立体化的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已被纳入《上海市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也是推进“健康上海2030”建设的战略举措之一。
在上海市第四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市政府示范项目中,列出“上海航空医疗救援中心基地医院建设与应用”项目,目标要在三年内,建立符合本市特点和需求的航空医疗救援指挥和管理系统、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医院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和流程、伤病员现场急救-空中救援(空中ICU)-基地医院救治为一体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实现伤病员从现场急救、空中救援到基地医院后续专科治疗的无缝衔接,并初步建立起一支航空医疗救援的工作队伍。
记者从该项目责任实施单位、上海瑞金医院获悉,基地医院标准化建设已初具雏形。目前,瑞金医院不仅配备有专业的救援设备,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空中救援队伍,制定了转运标准,以及一整套转运机制。
在去年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与管理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确立了建设以医院为基地的直升机医疗救援模式。目前,上海拥有空中停机坪的医疗机构有五家,分别是瑞金医院、华山医院、市一南院、中山医院和东方医院。本届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打造完善、规范、标准化的航空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和管理机制以及培养航空医疗救援专业队伍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在此期间,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外部成功经验被认为将有助于推动中国航空医疗救援的加速发展。
本次研讨会上,由瑞金医院、捷克布拉格紧急医疗服务部和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中捷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今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瑞金医院、布拉格紧急医疗服务部和捷信就共同签署了《关于航空医疗救援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未来两年间,布拉格紧急医疗服务部将对瑞金医院的航空医疗救援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编写临床和技术指南,并提供直升机紧急救援服务中心、急救中心和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的三方联络培训。
“此次国际合作将为上海居民带来世界一流的航空医疗救援服务,为急需帮助的患者争取更多救治时间,并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称,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和人员配置,是建设“空中生命线”的基础保障,通过与布拉格紧急医疗服务部这样的专业机构合作,能帮助瑞金医院显著提升专业素养,最终将惠及上海市、长三角乃至更广大地区的患者,促进整个航空医疗救援行业的发展。
(图片为瑞金医院的空中医疗救援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