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受关注和期待的大世界昨天正式对外开放。图为市民在大世界中庭观看非遗表演。袁婧摄
本报讯 (记者祝越) 昨天,广受关注和期待的大世界正式对外开放。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传统美术等领域的六位非遗代表,共同为上海大世界开业启动剪彩。大世界这座百年建筑以非遗活态传承平台翻开崭新篇章。
作为坐落在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推广传统文化的地标,全新启航的大世界定位于非遗与民间、民俗、民族文化传承平台,总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中庭回廊和大舞台构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四层楼面内设置了剧场、茶馆、展厅、书院、美食厅、传习厅等多种功能,非遗的技艺、作品、民俗、文化、表演和美食均衡分布,常更常新。馆内结合当下生活,开设非遗展览、非遗表演、非遗传习、数字非遗、非遗美食五大功能业态。
3月31日至4月2日,大世界推出特别活动,既有京剧、淮剧、越剧、民乐、评弹、杂技等传统戏剧、民俗节目;又有江南丝竹 《春·寻梦回江南》、民俗合唱《歌韵·逍遥乡》、武术与打击乐《武林天籁》等创新跨界作品;更有海派旗袍秀、名绣儿童走秀、非遗灯光秀等文化演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刺绣细部时能将一根丝线分成七八十分之一,用细小的绣花针将艺术之微妙刻画得游刃有余。据了解,作为非遗两大脉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非遗原生态”将由五大非遗手工艺构成,包括裕固族服饰、凤翔木板年画、凤翔泥塑、无锡精微绣、海派玉雕等。与此同时,大世界中的传习教室汇聚了手工艺大师,将在现场亲授艺术盘扣、墨锭描金、竹编、易拉罐花制作等技艺。
上海淮海商业集团大世界文化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军介绍,未来大世界将不断打造以非遗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多形式多品种的创新演出剧目,还将持续邀请国家级和地方代表性手工技艺传承人亲临现场展示工艺和作品,为观众呈现多民族、多地区、多品种的非遗技艺发展脉络和精品。
目前,上海大世界微信公众号(大世界2017) 已上线。今后市民通过官方微信可提前一至七天购票,扫二维码入场。因场地受限,演出、传习课程需凭当日门票,在场内指定地点领取预约券后凭券入场,预约券于活动开始前一小时发放,演出和活动开始前15分钟停止发放。因场馆体量有限,场内即时人数到达最高限额时停止售票。
相关链接
大世界历经多次改建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大世界始建于1917年,风霜百年。蛰伏14年后,如今完成修缮、重新开业。从外观看,重新归来的大世界不仅保留了当年的模样,还在一些细节中蕴藏着当下流行元素,既有腔调,又添新意。
据承接大世界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的上海建工四建集团介绍,整个修缮工程建筑面积为9445平方米,包括四层框架主体建筑、天桥及舞台,以及文宴楼 (原协大祥)、南秀楼(原大世界欢乐城)、天棚顶盖,其中部分建筑被划分为市三类文物保护建筑。
从1917年始建至2003年停业前,大世界先后经历过多次更名改建,其中1928年的改扩建,形成了 目前的建筑格局。一次次更新让大世界功能日趋完善,却没有留下可供参考的设计施工资料,也让这一次的修缮工程更具挑战,需要依靠现场实地勘察、测量,取得建筑结构形式、尺寸等基本信息。由于前期测绘工作受条件限制,造成后续施工过程中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项目部需要一边施工,一边勘察设计,进行二次复核、探查后再施工。
由于年代久远,大世界的原始结构材料强度偏低,房屋以及天桥的梁、板、柱等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完全碳化,钢筋锈蚀严重,房屋结构刚性严重降低,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为此,技术团队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主体建筑施工中,对其基础、柱、梁等构件进行加固修缮处理;天桥及舞台采取抢救性修复,即拆除后按原尺寸恢复;老建筑表面凿除粉刷层,凿毛混凝土表面,清除旧混凝土粘结面上的浮灰、尘土、污垢后再施工;外门窗采用铝合金仿木纹中空节能门窗,气密性达到四级。
在大世界外立面施工中,技术人员采用斩假石,经过工匠精心斩凿出优美的装饰纹路,既保留原有建筑特色,又具有厚重质感,经久耐用。而在建筑内部,大舞台和中庭连廊作为大世界独有的建筑风格,在调取档案资料以及参考前期保留下来的现场残留构件后,施工人员采用墙面干挂大理石,水磨石楼梯面以及地面马赛克等工艺,走廊和六角亭顶部细节也恢复了大世界原有装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