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精心设计以“工匠精神”四个字的剪纸作品拉开系列活动的序幕。
日前,伴随着“海派面塑——指尖上的舞蹈”在华东理工大学顺利举行,2016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一个多月时间里,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和市文广局的联合推动下,围绕“弘扬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活动主题,古琴艺术、海派剪纸、绒绣、茶艺、海派面塑、朵云轩木版水印等10个非遗主题包,以展示、讲座、演出、互动等方式,走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关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沪上15所学校,让近1500名师生亲身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
这已是沪上第三次举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2014年,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和市文广局首次联合举办。作为本市“文教结合”的重要项目之一,非遗进校园活动是近年本市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和推广的重要举措,反响热烈。三年来,主题内容不断丰富,从4个非遗主题包到10个主题包,范围不断扩大,从进入4所学校发展为进入15所学校,不但覆盖公办高校,更延伸到民办高校、高职院校。通过非遗项目的展演以及非遗传承人在活动现场的技艺展示,向学生们展现工匠精神,激励他们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将严谨、耐心、专注、坚持等精神,内化为个人素质,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参与申报的高校除了举办“展讲演”系列活动,更是把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内容融入到本校的校园文化中,让非遗真正走进大学生生活,在青年人心里扎下根。
工匠精神应当广为传颂,匠心值得全民致敬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千百年来,中华大地无数能工巧匠以细致入微的专注、巧夺天工的技艺、精益求精的匠心,将传统工艺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涵养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他们的精神应当广为传颂,他们的匠心值得全民致敬。”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理事高春明说。
11月2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主办方精心设计的以“工匠精神”四个字的剪纸作品,拉开了2016年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序幕。当天,尽管室外阴雨绵绵,室内的非遗展台前却人气高涨,近40名非遗传承人各展所长,为师生带来古琴斫制、墨锭描金、莘庄钩针编法、绒绣、棕榈叶编制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200多名上海师范大学师生参观非遗展示并与非遗传承人互动。精美的非遗作品令师生目不暇接,纯熟的技艺引来师生的连连惊叹。师生们还兴致勃勃地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动手制作,亲身感悟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参与本次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非遗项目,无不体现了匠心的独特魅力和难能可贵。以海派面塑为例,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迄今已走过百年历程,以其艳而不俗、精雕细琢的作品广受赞誉。制作海派面塑看似不复杂,利用一柄竹刀、一把剪刀和些许面团,便能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但要全套掌握这项指尖上的舞蹈,用小面团捏出大世界,并不容易。捏面人先得学会做面团,将7份的面粉和3份的糯米粉,加少许食用防腐剂、适量水和成面团,蒸熟,醒一个星期的时间,再上锅蒸,调颜色。“和面不仅需要按照比例,水放多少,火候的大小,都有讲究,不然无法实现长时间存放,还伴有重量偏重、搬运不便等缺陷。”赵艳林说,做面团只是第一步,还得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作为“面人赵”第二代传承人的她曾四处拜师,雕塑家张充仁、动画艺术家万籁鸣都是她的老师。经年累月的积累,才使她不凭借放大镜,便可创作出核桃壳和火柴盒内的微型面人,高度只有一厘米。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在听完传承人的介绍后纷纷感叹,看似普通的取材,竟然蕴含这么多道工艺,传承人带来的不光是精彩的面塑作品,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深受启发。
古琴的斫制有七十多道工序,从琴料选择、琴形设计、琴身成型、琴腔掏挖、琴体胶合、琴面髹漆、琴弦协调直至细节的装饰等,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和特殊技艺。琴长一般为3尺6寸5,象征一年365天。琴面上面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古琴面板下平上圆,象征天圆地方。古琴的音箱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
而制作一块小小的曹素功墨锭,需要花费半年时间。制墨一般是从和料开始。墨的主要成分是烟和胶,和料就是把烟和胶充分混合。充分搅拌之后,墨料被制成墨坯,由制墨工人用榔头反复捶打,行话叫“轻胶十万杵”。这体现了制墨者的感受和悟性,同时又是繁重的体力活,制墨铁锤有7磅重,没力气的人,提起榔头都费劲。捶打墨料的木墩有一人合抱那么粗,经年累月的捶打,在上面留下了一个拳头深的坑。把墨坯捶打到细糯均匀的状态,再经过细揉搓收,制成墨条,放进模子里精压成形。之后,这块成形的墨锭要每天翻晾,经过6个月左右,墨锭自然晾干,再进行描金、包装。因此,一般情况下,一块62克的墨锭从开始制作到出厂要花6个月的时间。在上海电力学院,传承人焦文红在活动结束后向现场的大学生每人赠送了一只精致的墨锭,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些精心制作的墨锭正是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体现,一定会好好珍藏。
当青年一代对其有感情了,优秀传统文化就有望得到保护和传承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近年本市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三年下来,在学生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古琴演奏家杨致俭一番话很具有说服力:“两年前,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古筝和古琴有什么区别?’如今大家问我,‘学古琴,应该如何选琴?’”
很显然,非遗已经逐渐走入学子的内心。在剪纸、海派面塑、易筋经导引法等一些互动性高的非遗进校园专场,参与人数都高达120人次。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融入到本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当中。比如,眼下高校许多学生社团都与非遗项目相关,聚集了大量愿意学习的大学生。今年大三的王怡寒是上海师范大学秋石印社的社员,据她介绍这个篆刻社团已经存在了30年,吸引了许多喜欢篆刻的学生切磋和练习篆刻技艺。秋石印社社名“秋石”取“求实”谐音,寓有“春耕秋收”“求实奋进”之意。30年来,印社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研究篆刻理论和技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为办社宗旨,在刘一闻、吴颐人、高式熊、童衍方、陆康、吴友琳、李强等国内著名篆刻家的热心扶持下,许多学子在这个社团的学习实践中所获匪浅。
除了非遗社团,目前不少学校更是和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选修课,并制作了专门的教材,让非遗有机会在校园扎下根来。工艺复杂、后继乏人、年龄层偏大……上海绒绣贵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但日子并不好过。2013年,由洋泾街道出资,对学生免费授课的“洋泾绒绣传承人培训班”在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正式开课。开班仪式上,一本由洋泾社区学校组织编写的《上海绒绣》教材发放到了每个学生手中。绒绣的工具设备、基本工序、三种常用针法等介绍均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据悉,三年来,在第二轻工业学校,绒绣学习一直是作为选修课安排,学生每周集中培训3小时。每次讲解后还配套相关作业,即制作绒绣基础绣品。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传承人严蔚冰与上海包玉刚实验小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开班,“说到易筋经很多人会笑,以为是金庸小说里的武功,其实它已经在上海传承了100多年,是一种养生文化。”严蔚冰说,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导致青壮年人群慢性疲劳综合症高发。“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每一势导引都针对性地疏导人体一条经筋,不受练习场地和时间限制,及时消除身心疲劳,非常适合现代人学习,并于方寸之间应用。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书记金国忠透露,该院正在制作教学大纲,将与上海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会合作,在500个师范生中推出古琴选修课。“这些学生中的多数毕业后会走上教师的岗位,他们的古琴素养得到提升,对于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古琴素养培育是大有好处的。”金国忠说,如果反响好,未来三五年,还有望设置古琴专业,这将成为该校书法专业后又一个与非遗直接相关的专业。
“牵挂非遗的,不应只是写满沧桑的面孔;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业内人士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流动的,很多知识和技能仅仅保存在民间艺术家的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文字记载,一旦失传,很难再复制。因而,非遗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人的群体中,青少年是格外重要的一支力量。当青年一代对其有感情了,优秀传统文化就有望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关链接:
2016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10个精品主题包
(一)“海派剪纸——玲珑剔透见匠心”
采取展演、展览与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中国剪纸文化的沿革、分类、用途、意义及主要流派等。
(二)“高山流水——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
以展览的方式,展示历代古琴及古琴斫制技艺,举办古琴文化鉴赏讲座,穿插古琴乐曲演奏技法介绍和体验等。
(三)“易筋经导引法——古老神奇的健康
养生方式”
通过现场团队表演结合讲座的方式,教授学生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
(四)“衣冠王国——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介绍上海女性引以为豪的代表性服饰———“海派旗袍”,为师生们详细介绍旗袍的历史变迁和制作技艺。
(五)“粉墨登场——魅力无穷的传统戏剧”
以京、昆等传统戏剧折子戏进行现场表演,开展传统戏剧互动讲座,穿插各类动作、服饰、唱腔介绍等。
(六)“笔香墨韵——绵延不断的人文情怀”
举办两大国家级笔墨非遗项目———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和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的实物展,配合相关讲座。
(七)“海派面塑——指尖上的舞蹈”
以展览的形式展示上海“面人赵”的传承作品,并穿插现场表演及观众互动等。
(八) 中国印刷史的“活化石”——朵云轩木
版水印技艺
现场展示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的朵云轩木版水印作品,向师生们介绍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
(九)“绣”外慧中——中西合璧的绒绣艺术
现场展示非遗传承人的绒绣精品,介绍放样、染色配线、绣制的制作工艺。
(十) 茶的艺术——高雅的心灵之饮
现场展示选茶、辨水、选具、涤器、投茶等方法,讲解不同茶类科学地沏泡和品饮的整套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