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于小龙)3月15日,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7年春迁地保护项目在江西鄱阳湖启动。8头鄱阳湖江豚将被打捞出来,迁居湖北,开展鄱阳湖、何王庙、天鹅洲江豚保护种群交换。这是鄱阳湖江豚继2015年首次移居湘鄂后的第二次迁地保护。
2017年春江豚迁地保护项目是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程的一部分,也是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拯救行动计划发布后首次大规模保护行动。
8头江豚将迁入湖北安家
3月15日上午,包括科研人员、保护区技术人员、渔政管理人员、渔民等近60人、14艘渔船组成的长江江豚普查和迁地保护行动队,冒雨在鄱阳湖都昌县及相邻水域开展江豚调查工作,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7年春迁地保护项目由此启动。该行动由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统一部署,赣、鄂、湘、皖渔政部门,多家江豚自然保护区与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实施。
保护项目计划从鄱阳湖水域捕捞30头以上江豚,进行行为学、营养学和遗传关系评估后,选择8头性别、年龄、亲缘关系等均合适的江豚,迁移释放到湖北监利何王庙 (集成垸) 保护区与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以此补充、调整这两个保护区长江江豚的自然种群数量和结构,促进种群健康持续发展。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郝玉江博士告诉记者,本次行动还将从天鹅洲保护区输出6头江豚到何王庙保护区,从安庆西江自然迁地保护区输出少量个体到天鹅洲保护区。
郝玉江介绍,当天,由于鄱阳湖水域风雨交加,气温骤降,观察条件较差,全天共观察到江豚近30头次。捕捞队选择有利地形,将十几头江豚围在数公里内的封闭区域,拟在接下来的几天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后正式开始围捕。3月16日,成功起水江豚5头。现场技术鉴定确认其中1头妊娠,2头为去年出生的幼豚,不适合移入网箱中暂养,被当场释放回鄱阳湖。另2头江豚年龄均超过2岁,被安全移入网箱中暂养。
首批迁地江豚已成功添丁
去年12月18日,农业部发布 《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2016—2025)并进入实施阶段。该计划指出,尽快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是目前挽救该物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2017年春江豚迁地保护是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程的一部分,也是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拯救行动计划发布后首次大规模保护行动。
2015年3月,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程在江西鄱阳湖启动,工程由农业部联合环保部、中科院水生所及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共同开展,历时三年。
以此次行动为起点,我国将在长江沿岸故道建立多个迁地保护区,相互之间进行江豚的个体交换,保持其遗传多样性。
按计划,2015年春,首批8头江豚从鄱阳湖迁出至湖北天鹅洲保护区与湖北监利何王庙保护区,当年冬第二批4头江豚从天鹅洲迁往何王庙保护区;2017年冬,再从鄱阳湖输送一批江豚至天鹅洲保护区。
据介绍,2015年首批从鄱阳湖迁入天鹅洲保护区的2公2母江豚已经完全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去年,2头母豚成功产崽,共生了1公2母3头小江豚。
而何王庙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水生生物丰富,饵料资源充足,研究人员认为被放养到这里的2公2母鄱阳湖江豚添丁产崽未来可期。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鄱阳湖江豚总数保持在450头左右,怀孕率高,是最优良的长江江豚种质资源库。
明年将进行全流域大普查
近年来,长江江豚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数量急剧减少。经模型预测,如不采取保护,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最快可能在10年内消失。
本月初,农业部长江办召开“加快推进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座谈会”,并在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挂牌“农业部长江江豚繁育保护研究中心”。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一直在对长江江豚的野外种群、栖息地状况、种群的数量、下降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该所研究员王克雄介绍,2006年、2012年对全长江流域淡水江豚进行的普查显示,目前长江江豚数量不到1000头,年下降率为13.7%。
他透露,2018年将再进行一次长江全流域的江豚大普查,包括鄱阳湖、洞庭湖。
长江江豚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10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把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根据 《野生动物保护法》,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的法律地位差别极大。委员们指出,目前各种江豚保护措施难以发挥实际作用,江豚的法律地位过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委员们认为,长江江豚早已达到我国重点野生动物等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准,希望国务院颁布“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并把这作为长江大保护优先生态保护行动。
(本报武汉3月1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