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一家上线不到一年的专利成果检索转化的互联网企业,在近日北京举行的“全国知识产权搜索工具大比武”中,成为上海唯一闯进决赛的企业,并斩获了“最具创新力工具奖”。更重要的是,这个公益性民营的专利转化平台汇聚了全国1500多万条专利数据,并通过精准推荐,在上线短短一年内,已为不少具有投资价值的技术找到了转化落点,还利用平台聚集的社会资源,为转化扫清了更多非技术障碍。
打破信息壁垒,技术对接“无门槛”
去年,上海巿政协委员在参加建设上海科创中心课题调研时发现,缺少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互联网平台,使得科研成果转化的活跃程度非常不理想。
在市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桂国杰的支持下,留英回沪创业的卢刚博士团队建立了“科创365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互联网平台”。他们聚集了全国从1985年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以来的1500万项专利内容,运用大数据、图谱分析等多种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这样,任何一个专利的所有相关情况立刻可以检索到,而且还可瞬时对相关类似专利作比对。
目前,基于庞大的数据库,这个团队还开发了免费的信息发布平台、手机智能客户端、24小时咨询电话等途径,让有技术需求的一方,可以便捷地联系到专利拥有者,实现技术跨地域、跨行业的智能匹配与对接。
卢刚和他的团队在实践中认识到,如果只有专利数据,还难以形成“纸变钱”的有效动力。于是,“科创365”联合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中心,以及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各类基金等上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合力助推成果转化落地。
扫除非技术障碍,助技术落地成长
专利的交易,国际上有成熟而完善的体系。中国要解决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在于技术落地,这就意味着有更多非技术障碍需要清除。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电子废弃物处理技术在全国相当领先,可以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来处理电子废弃物,从中提取出贵金属,将有害物质打包,但却一直未能真正转化推广。通过“科创365”这一平台,如今,江苏、浙江、海南等地政府和企业已有合作意向。
卢刚说,专利拥有者往往擅长技术开发,但商业运作、寻求市场、筹措资金、争取政府支持常常是他们的短板,需要各类第三方服务团队帮助解决“非技术难题”。比如,上海一家科技企业研制了银行闪付等多用途手环,但苦于无市场经验和渠道,一直难以打开市场。通过“科创365”,它找到了南京银行开展合作,而平台的第三方服务团队又帮助联系了公交公司等企业,使闪付手环项目很快落地。
如今,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已引“科创365”入园,并给予办公用房、项目开发资金等支持,让平台为更多高科技企业提供服务。上海东方低碳科技产业公司等已与平台开始了新的合作。
跟投优质项目,让公益可持续发展
这样一个免费公益平台,能否长期坚持公益服务?
“向上下家收中介费用,不是我们希望的模式。我们希望的是解决科研成果发明人在转化成果时面临的各种资金或渠道难题。”平台相关负责人说,他们采用自设科创基金,跟投一些有科技发展前景项目的方式,获利后再不断支持科创平台的提升和发展。
尽管试上线不到一年,“科创365”已经引起全国各地的关注,吸引到不少优质项目。有一位智能文具的设计师找到平台,希望为自己的一批专利找到投资。经过评估,平台自己率先投资了3000万元,与设计师组成新的合作公司,创立自己的品牌。
只有各方都获利的运营模式,才能使得公益平台长期稳定发展。来自辽宁、河南、海南、贵州等地的机构,通过平台对接上海技术;中国澳门科技大学正推动该校教授加入平台,融入上海与其他城市的科技创新进程中……
“科创365”还在华盛顿、卢森堡设立办事处,与当地成果转化相关企业积极交流。经过平台的成功牵线,一家欧洲的直升机设计企业已与上海企业草签合同,试制中国自主品牌的直升机。现在,平台正尝试开发机器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先初步找出专利供需匹配的双方,再进行针对性推广。而平台的英文版、匹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版本也正在筹建之中。
“同为初创的民营企业,我们非常理解这些创业者的难处。”技术总裁丁军博士说。同时,他也希望政府给予民营互联网平台更多信任,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