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匾文字字有出处、词词有典故,适宜用各族人民喜爱的形象方式来传播文明,面向青少年和各类人群讲好“中国故事”。图为甘肃武威文庙中由历代进士题写的匾额。图/视觉中国
■本报特派记者 刘栋
“优秀匾额集中国历史之思想、制度、艺术、物质文化诸精华于一身,在民族成长进程中,曾对社会生活广泛发挥主流价值观教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丽朴发出倡议:尽快启动“中华匾额”申遗工作,保护并传承好独具特色的匾额文化。
匾额承载着国人坚守的信仰、名节、担当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度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匾额与中华文化神、魂、道相融共生,承载着国人坚守的信仰、名节、担当,形态上又辅以恢弘大美的‘榜文’书法,居华夏文明重器高位。”高丽朴介绍,正是因为匾额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至今仍被党和政府于盛事中视作“重礼”。2015年,中央代表团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中赠送贺匾:习近平总书记题词的“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金匾、“建设美丽新疆 共圆祖国梦想”红匾。
高丽朴认为,这些足可彰显匾额以其文化的庄重履行着神圣使命,而匾额文化的振兴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产生显著有效的积极作用。
匾额文化如今正深陷谷底并缺乏保护
然而,近现代内外战火的摧残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匾额文化深陷谷底,在岁月中衰微。高丽朴在调研中发现,现在识匾、懂匾、喜匾环境日趋恶化,有匾、存匾、用匾群落锐减。
“残存的历史匾额,多碎片状存在于文物建筑、博物馆单位、部分收藏者手中。现在,制匾挂匾于政府空间、公共设施、文化机构或居民家庭,已是小概率现象。”高丽朴感慨,除了活在古装影视作品之中,曾经遍布城乡的匾额文化,基本淡出民众日常生活,进而影响到楹联等的存续。
“要对匾额文化的保护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但有关部门对匾额文化保护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对匾额文化保护工作没有系统研究、部署和相应规划。”高丽朴表示,现在除了故宫、颐和园等文物建筑群以及国博、军博、首博等文史机构外,匾额主要由一些民间收藏爱好者自发收藏,由于收藏力量有限,一些珍贵匾额得不到及时保护,十分可惜。
摸清底数加大宣传启动匾额文化申遗
“中国是匾额文化的母国和高地,重视匾额文化保护工作责无旁贷。”高丽朴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匾额文化收藏与保护工作的系统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掘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历史匾额的主题政策,形成科学阐发、积极利用、教育传播匾额文化的专项规划,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摸清历史匾额家底与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内容分类、统一抢救修缮保管等大局规则,为合理利用文物奠定前提。
在她看来,优秀匾文字字有出处、词词有典故,适宜用各族人民喜爱的形象方式来传播文明,面向青少年和各类人群讲好“中国故事”。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安排组织社会科学界、史学与国学高校团队,以研究、教学等多种方式参与古匾的整理考证工作,深入挖掘匾额文化的历史精髓;教育部门应精选优美典雅深刻的名人匾文楹联,让青少年了解匾额,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政府还应带头加大匾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高悬的匾额、寓意深远的匾文产生持久的文明导向和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匾额文化重兴,可以同时带动楹联、民谚、谜语等非遗文化分支的重振。”高丽朴说,作为匾额文化母国与辉煌地,面向世界正本清源、完整介绍相关知识与历史,责无旁贷,迫在眉睫。她建议,尽快启动匾额文化申遗工作,将申遗工作列入今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重点项目,明确牵头部门,成立专门团队,尽快制定实施方案,统筹人、财、物等相关力量,迅速开展工作。
(本报北京3月1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