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昨天发布的《2016-2017年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6年以来,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目标,上海各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探索出符合各自区域特点及资源禀赋的十大科技创新模式,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快形成,创新转型的积极效应已初步显现,呈现“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
一是“双自联动”模式。张江科学城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双自联动”的重要承载区域。2016年,浦东新区作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重点聚焦张江科学城建设,初步完成了张江科学城的规划,引进了“阿里云+”创客天地、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器等一批境内外知名孵化器,CMO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6年10月,浦东新区共有众创空间和孵化器80家,在孵企业2700家,累计毕业企业600多家。
二是“三区联动”模式。经过20年不懈努力,杨浦区秉承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将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相融合、创业创新街区构建与老厂房转型升级相结合,积极打造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基本布局,科技创新进入产出期。全区已有科技园区20家,产业载体面积93.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1471家,预计2016年年区级税收突破10亿元;去年1月至10月新增市“专、精、特、新”企业、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14家、10家;创新策源功能不断提升,专利发明数位列全市前列。
三是市场化导向模式。闵行区充分发挥紫竹高新区民营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有序推进紫竹创新创业走廊、紫竹科创小镇和园区创新发展,不断吸引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孵化器、风险投资及高科技研发企业入驻。目前在孵企业60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推动了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青浦区逐步打破政府建设的单一格局,加快吸引民营企业、园区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到众创空间建设,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行业领域特色化、园区运营专业化的格局,全区9家孵化器中,国家级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5家、区级孵化器3家,累计孵化企业547家,毕业企业147家。
四是要素供给创新模式。松江区聚焦科创要素供给,强化政策要素、优化土地要素、改善资本要素、提升制度要素,依托漕河泾松江新兴产业园、临港松江科技城,塑造了科技创新的“新桥模式”。
五是重点产业聚焦模式。嘉定区围绕四大产业集群,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器、互联网金融、高端医疗器械设备等“四新经济”产业创新基地成为全市首批试点,设立了“科技创新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推进现代化科技城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全区市级以上孵化器总数15家,占全市总量的10%;全区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66家,位列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企业603家,占全市的10%。
此外,还有虹口区和黄浦区的“硅巷”模式、静安区和徐汇区的国际化合作模式、奉贤区和长宁区的企业精准服务模式、崇明区和金山区的农业科创模式,以及宝山区和普陀区的校(院、所)地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