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地图出炉前要经过多轮校稿,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审查痕迹。本报记者史博臻摄
崇明撤县设区后,哪里最忙? 测绘院。为了赶制将在上海书展亮相的新版地图,测绘院近来通宵达旦。
不就是把“县”改成“区”吗,能有多忙?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区总面积1411平方千米,涉及大大小小的地理信息图例门类多达200多种,都需核查更新;再加上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中心等重大项目在今年扎堆建成,还有各类市政工程接连画上句点———新版地图的工作量超乎往常。
还有一个亮点———洋山深水港将首次详细呈现在上海地图上。洋山深水港在地理空间上不是属于浙江省范围吗? 没错,但因上海自贸区洋山深水港区设在这里,目前由上海使用与管理,加之东海大桥连通直达,考虑到人们按图索骥来往便利,洋山深水港就“名正言顺”地出现在上海地图上了。
窨井盖的位置也不容出错
新版上海地图全名叫做 《上海道路交通指南》,是个A4纸大的厚本子,内含交通信息、生活服务、旅游购物等各类信息,覆盖面积最广,公共信息最全。7月22日,当崇明撤县设区的消息传来,市测绘院随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所有涉及的行政名称要全部调整,其他区的地图修编也要同步推进。
地图制作离不开外业和内业的配合。外业人员专注采集,细致到建筑物的层数、材质,哪怕窨井盖、排水栅栏等在常人眼中见怪不怪的东西,都得在地图上留下印记。可以说,除了泥土,城市的任何角角落落都不能遗漏,可谓事无巨细。内业人员接到海量的测绘数据后,开始了“腐朽化神奇”的艺术演绎。记者发现,地图的雏形比较素朴,白底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黑字和线划。依托这些骨架,内业人员把长途汽车站、公共厕所、企事业单位、医院等设施根据统一图例给予标定。绘图完成后,再经几轮校稿。
所谓“无错不成图”,稍不留神就容易犯错。在一张校验第三遍的地图上,有红笔圈出了黄豆粒大小的地盘———这里漏掉了一家新开的影城。
测绘人自我调侃,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过的是慢生活,一张图做两年、用十年。此后,上海建设步伐加快,他们的工作节奏也提速了:现在一年做两版。每次改版后,还有一些内容来不及标注,纸质地图显然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2009年,市测绘院开通网络地图和移动地图,及时更新,体现地图的“现势性”———快、准、全。今年,手机App与纸质地图同期上线,使用更方便。
延安高架所在地曾是一条河
走进市测绘院,宛如钻进了地图“藏经阁”:这里呵护着每个时代的上海地图,最早一份来自遥远的光绪年间;记者虽未能一睹芳容,但见识过出版于1905年的老地图,足以令人大开眼界了———纸虽已泛黄,但老上海的城墙清晰可见。
记者发现,延安高架的所在地曾是一条河流,后填埋成路,再造高架,一步步走向城市化、现代化。100多年前的上海市区比现在小很多,范围相当于早前的南市区、黄浦区,加上一点黄浦江沿岸地块。再看1939年地图,上海市的范围扩大许多———除了老城区外,宝山、奉贤、南汇等郊区县以及崇明诸岛都已纳入上海范围,市政、铁路、车站、河流等信息都在图上有所标注;和现在相比,缺少青浦、金山和
松江一小块地方。从1958年地图开始,上海的地域范围就与现在相差无几了。
改革开放后,考虑到地表信息十分丰富,使用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市测绘院开发了门类繁多的地图品种,从交通图“一枝秀”,逐步发展为多元地图“百花艳”:专注交通出行的,有《大城区详图》 《公共交通图》《上海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图》;专注日常生活的,有 《上海早餐地图》;还有上海举办各大赛事的导引图、结合节假日制作的专题地图,以及地铁站出入口导引图等。
让人一看便知是上海的地图
地图在叙述历史客观图景的同时,也融入了世故人情。地图上,以毫米勾勒的迤逦河山里,你可以读到人类所有掩藏的情绪,也可以读出每一地的城市性格,这便是地图研究者、爱好者常说的地图文化。
市测绘院第四分院总工程师刘美兰说,地图的文化特质不是从外部植入的,地图的文化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图是拥有文化灵魂的。比如,上海历来注重文化历史保护和传承,每一幢历史建筑都会出现在地图里。但更重要的是,在细微间,上海人的精细、时尚都浸入在地图里,刘美兰指着地图上仅一厘米长的距离说:“这里放两个还是三个路名,要参照周围空间进行编排,体现设计美感。就像人穿衣服,上海地图的色彩、符号、图标、字体,充满艺术性,很潮很现代,仿佛在告诉你,这就是一张上海地图,一张上海的地图。”
如果说,过去绘制地图看重服务功能,要让市民拿着地图就能找到想去的地方,现在则希望地图更似一件百看不厌的艺术品。比如地图的材质会依用途来选择———有适合穷游一族的防水地图,也有创意十足的丝绸地图。严谨的测绘人在用独特方式诠释地图里的万千风情:地图丝巾尤为突出,大到古代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星图、月球等,小到城市布局、景观等,随意搭在肩头,地图魅力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