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实验室考古成果仿制的萧后冠饰的结构框架。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摄
铜钗中藏棉花。
记者10日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获悉,由该院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两年多的“隋炀帝萧后冠饰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已接近完成,实验室考古清理工作已经完成,高科技的尖端仪器设备使这一国内外瞩目的中国皇后冠饰揭开神秘面纱。本月底,依据该研究成果仿制的一件萧后冠饰将亮相西安,随后回扬州“省亲”。
冠饰构件复杂、工艺精美
最近,研究团队在萧后冠饰的铜钗内发现了尚未腐化的棉花,这是隋唐时期的棉花。通过X光显示,铜钗内还保存有当时用来连接钗首、钗脚的木销。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说:“铜钗断裂处露出疑似棉花的填充物,经显微观察及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确实是棉花。”SEM图像清晰显示,铜钗中棉的显微特征与现代棉一致,这在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目前出土的唐代棉花极为罕见,萧后冠饰内棉花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
棉花为何经历千年而不朽?束家平认为,这与铜钗密封性极好有关。
这件冠饰在扬州发掘现场最先清理出8件铜钗,后在西安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时又发现4件,与史书中关于隋唐皇后佩戴12件钗的记载相吻合。实验室考古清理发现的4件钗,钗首和钗脚为中空,透过X光发现,它们通过两根管状物连接,经提取分析,两根管状物应为木销。
史书记载,皇后冠饰应佩戴12颗花树。“三秦学者”、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杨军昌说,结合史书记载,拥有两个博鬓和13颗花树的萧后冠饰,应当就是皇后级别的。为何多了1颗花树? 他认为,萧后是前朝皇后,去世时唐太宗赐冠,给予了她很高的待遇。
杨军昌说,铜钗内发现的棉花塞在钗脚的空腔内,当时的工匠在木销上包裹棉花,是为让钗首和钗脚插得更紧密。
经高科技仪器检测和分析研究,萧后冠饰制作时采用了10种材料:金、铜、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和丝。初步研究表明,其加工工艺繁复,有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等12类,构件复杂程度、工艺精美程度远超想象。
杨军昌告诉记者,这是首次发现并揭示隋唐时期铜钗的结构和制作工艺,“鎏金铜珠工艺,是沿丝绸之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外来工艺”。
除铜钗和一个铜香炉、一个铜灯外,实验室考古中还发现了2个博鬓、9只钿花、12个石人、16件领带形铜饰和一只花苞,13颗花树,12块“水滴形”饰件及其他残片,这些都是萧后冠饰的构件。
已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冠饰
“此次实验室考古清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和风险,哪怕一丁点推进,冠饰时刻都有饰件残断、破碎、粉化的风险,甚至消失的风险,可能只留下一堆粉或者渣。”杨军昌告诉记者,“由于墓葬填土的机械性挤压,冠饰出土时已经倾斜、坍塌,进而造成变形、移位,加之酸性土壤中有害成分的侵蚀,几乎所有饰件都严重劣化而变得脆弱,保存状况极差,有的仅存痕迹。萧后冠饰的丝织品部分已经腐烂,金属部件夹杂在泥土里,冠饰中铜质装饰非常细小,腐蚀严重。”
根据考古现场清理中发现的迹象,这个冠当初是放在一个木盒中的,没有戴在萧后的头上。后来,盒子倾斜了,加上填土原因,盒子可能破碎了,因为发掘时这个盒子已经完全坍塌腐朽,只发现了铜的包角,上面有铜钉和漆皮,以及盒子上的银扣(银合页)。
“萧后的这件冠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冠饰。与我们以前研究的两个冠饰相比,其结构最复杂。由于保护技术的及时介入、保护措施的实施,一些脆弱饰件的形状得以完整维持,一些痕迹也得以保存,加上检测分析工作的开展,使得饰件材质和古代工艺内涵,得到了最大可能的揭示。”杨军昌说。
冠饰框架结构露“真面目”
记者了解到,实验室考古清理运用了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3D扫描等先进的检测分析方法。当初发掘时像一团“腐朽金属物”的萧后冠饰,在系列高科技手段面前已露出“庐山真面目”。
“通过实验室考古清理,结合无损的X光探查,我们已经明确了萧后冠饰的框架结构和花树的分布。”杨军昌介绍,这个冠由两个博鬓、呈十字交叉的两道“梁”和呈环带的3道“箍”,以及对称分布在框架构件上的13颗花树组成。2个博鬓是固定在第三道“箍”的后面两侧、加饰宽度与第三道“箍”相同的装饰带;两道“梁”中的“中梁”沿着额的中间向后延伸到后脑位置,“侧梁”大致从一只耳朵的后部到另一只耳朵的后部位置,均变成U型并在头顶部相交连接。
“3道‘箍’大约与‘梁’垂直相连,‘箍’从冠的顶部往下分别为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第一道‘箍’是个半环带,箍于后脑位置;第二道箍、第三道箍均为一个圆形带。”杨军昌介绍,在冠后的第三道“箍”装饰带上,有3层“水滴形”饰,被称为“后兜饰”,共12个。
这件冠饰上的13颗花树,以“中梁”为中心对称分布在两侧,其中的“中梁”上有3颗,前额的上部2颗,后脑位置一颗,其它的10颗对称分布在冠的两侧。“这些花树是与框架连在一起的,表面是直径5毫米的铜柱,铜柱外面包了一个直径30毫米的木质的东西,一束束花插在了木头上面,就形成了一颗颗花树。”杨军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