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系的实验室里,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做科研项目。 李亚光摄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国内的工科院校,绝大多数都已开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虽然环保产业被公认为前景光明,但这些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却一直伴随着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产业是绿色的,就业是灰色的。
近日发布的“2016届毕业生就业难度指数”,排在就业难度第10位的就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用一些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读这个专业,搞研究不错;但若要找份对口工作,真有点难!因为环保产业链太过庞杂,产业交叉大,产业经济效益偏差,很多对口的岗位都期待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这是一道难过的槛。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这两年则悄悄走出“逆势上扬”的曲线。其中,办学只有10年时间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更是成为一匹“黑马”,不少环保企业纷纷找到这里,主动“预订”人才。
和985、211高校错位竞争,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二工大打出了一副“人无我有”的好牌。
“第一个吃螃蟹”布局新专业
大气污染、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土壤重金属污染……在海、陆、空三界,环境工程专业都有对应的研究领域。由于很多名校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相关布点,且各有专攻,所以在目前全国400多所院校都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前提下,一所“小学校”要出头,势必有点难。
早在2003年,瞄准电子废弃物快速增长的态势,二工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电子废弃物处理专业,先办专科、再办本科,然后又开设工程硕士项目,专门培养电子垃圾产业的“淘金者”。和电子垃圾打交道,大多数名校有点“放不下身段”,其实电子垃圾又有“城市矿产”的别称,含金量着实不小。据介绍,二工大这个专业的首届工程硕士毕业生就迎来了开门红:一共28人,其中20人都在学校的推荐下,实现了对口就业,就业率达到100%。
“国内的环保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以中小企业为主。虽然它们的业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通病:技术含量偏低。企业日常加工使用的设备,基本上都是从其他机械加工领域移植或改装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关杰教授介绍,这个新发现很快又促成学校的另一个决定:于2006年新办环保设备工程专业。这一回,二工大又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
10年后的今天,当年培育的两个新专业,如今到了收获期。出乎学院老师意料的是,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竟然比“电子垃圾淘金者”更胜一筹。
据悉,近年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预计今年环保装备工业生产总值将达到7000亿元。而另一方面,这个行业中,高端技术和低端技术之间的差异巨大,“低档过剩、高档缺少”的现象尤为突出。随着产业“蛋糕”不断做大,企业自然萌生出对技术革新和专业人才储备的需求。
明年两个优势专业有望扩招50%
两桩发生在最近的小事,更是让关杰教授确信,自己的手里已经跑出了“黑马”专业。
今年暑假,二工大以“东道主”的身份承办了由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部分院校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会议。本来邀请了各地60余名专家,结果来了100多人。原来,不少同行是来取经的,眼下都在考虑在环保设备这个领域布点人才培养,其中还不乏211院校。据悉,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环保设备专业的仅10来家。
除了得到学界同行的认可,二工大的环保设备专业在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求职季,出现了可喜的苗头:相当数量的学生到学校推荐的对口企业实习后跟企业签约,很快找到了工作;此外,还有两家环保企业主动找上门,向学校发来了“用人订单”。
克服环境专业“对口就业难”的困境,二工大环境工程系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少花心力。比如,和很多高校教师相对自由的工作节奏不同,二工大环境工程系的老师主动实行“坐班制”———平时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基本留在学院、留给学生。
在这个学院,师生比达到1:3,高得有点惊人。二工大的环境工程 (废弃物处理专业) 和环保设备工程两个专业,骨干教师22名,本科生只有60人。根据学院的安排,每2-3名学生组成小组,由一位骨干教师担任学业导师。而在对教师的绩效考评上,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年度考核直接挂钩。
关杰告诉记者,在这种制度激励下,该学院本科低年级学生,就可以进入导师课题组、到实验室做科研项目;而学院和周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生们也有很多机会参加,了解环保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和学生们组队到企业,一边搞科研项目,一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这直接让企业负责人感受到,储备专业人才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读环保专业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要做出成绩,必须沉到一线,要吃点苦。”但关杰说,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来看,“吃苦”是值得的。“十三五”期间,环保行业将成为新的风口,环保设备等领域都将迎来市场爆发期。
应对新行情,二工大环境工程系目前已传出扩招消息:明年,环境工程和环保设备工程两个优势专业都有望扩招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