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吴虎生近照。(本人供图)
荣获第九届美国纽约国际芭蕾舞比赛第一名,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选表演金奖等。代表作是芭蕾舞剧《简·爱》《花样年华》《长恨歌》等。
问: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答:听音乐。
问:最想干什么?
答:最想休息几天,但这个想法太奢侈了,现在不能有一丝松懈。长期的想法,是尝试舞台设计等其他方面的学习。
问: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答:3月与大提琴家陈卫平进行“乐·影———大提琴与芭蕾的对话音乐会”跨界演出。4月主演芭蕾舞剧《哈姆雷特》。
吴虎生从排练厅出来的时候,窗外天已经黑了。他难得给自己冲了杯咖啡,因为前一天才从加拿大演出回国,一晚上没倒过时差,紧接着就进行了整整一天的密集训练。“4月就要演《哈姆雷特》,所以一天也不能耽搁。”
在台上,他是“芭蕾王子”,用优美的身体线条,勾勒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人生,勾勒风花雪月、疾风骤雨。在台下,这个“85后”大男孩经历的却是平淡乃至枯燥的日常。每天早上8点30分到排练厅,9点30分到10点45分是雷打不动的基础训练,然后从11点一直排练到傍晚5点,中间只有1个小时的午饭时间。他很少享受周末,很少逛街,很少刷朋友圈,甚至连“大吃一顿”也不能随心所欲。
“一天跳下来,能量消耗非常大。饮食结构是不是合理,对状态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他为此特意研究出一套科学的食谱:芝士、牛肉和适量蔬菜,是每日的固定搭配。他说,自己曾经“放纵”地吃了一次馄饨,第二天明显感到体力跟不上,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
单调规律的生活日复一日,难免会让人感到疲惫,吴虎生也不例外。但是当音乐响起,舞步飞旋,他的身体就好像注入了一段故事。《花样年华》 中的李先生,《天鹅湖》 中的王子齐格弗里德,《长恨歌》 里的唐玄宗……接到的每一个角色,他都要查资料、理解、代入,经历一段痛苦的过程,直到心上仿佛蜕了层皮,长出一个新的灵魂。
让吴虎生最“痛苦”的一个角色是《简·爱》 中的罗彻斯特。“以前都是先掌握舞步,再进入人物角色。但排《简·爱》 时,编导要求从一开始就进入情绪。”一次次的否定,让吴虎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感到透支,“甚至怀疑自己根本不会跳舞”。在很多次的崩溃和放弃的边缘,是这部作品本身的力量将他拉了回来,罗彻斯特的内心似乎正向他慢慢打开。最终,编导帕特里克激动地说:“舞台上的吴虎生,就是我心目中的罗彻斯特。”吴虎生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选表演金奖。
到了而立之年,吴虎生有许多感慨。“我们的职业生命比其他行业要短得多。”他说,芭蕾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肌肉、力量都会随着年龄而衰退。他当年的同学,坚持到这个年纪的只剩不到10%。吴虎生曾以为自己只能跳到30岁,如今身体状态仍好,但并不知道那根看不见的终点线何时会突然出现。
十多年来,尽管每天都会在关节处缠上绷带,做好防护工作,但伤痛仍在所难免。“我们对疼都不太敏感,因为身上每天总会有痛的地方。”骨折、颈椎错位、腰椎错位、血尿……每一次进医院,医生都会劝他别再苦练,但他停不下来。“现在有一部接一部舞剧排演的机会,虽然辛苦,但也很幸福。我想要在有限的舞台生命里,多给观众留下一些精彩的演出。”
眼下,吴虎生还在准备古典乐与芭蕾的跨界演出。由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编导的“乐·影———大提琴与芭蕾的对话音乐会”本月在上海音乐厅演出,吴虎生将与新锐大提琴家陈卫平合作,打破惯有的舞蹈形式,用肢体动作表现大提琴的低沉质感。在舞台上与提琴“对话”的感觉,对吴虎生来说是头一次,他很享受这种创新的尝试。
文汇报记者 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