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图为市民在感受“叶辛文学馆“的知青文化内涵
由著名作家叶辛名字命名的“叶辛文学馆“,28日在浦东书院镇揭牌亮相。该馆分六个部分,展示了著名作家叶辛从一位知青成长为著名作家的历程。市民游客在农家乐游玩之余,还可以细细品读他的创作故事和“知青文化”。
“叶辛文学馆“位于浦东书院镇葵园农庄内,市民游客步入展馆可以通过大量图片、书籍、手稿等资料,了解到叶辛在贵州插队落户时的农村生活体验,以及他对一代知识青年命运的思考和孜孜不倦的创作历程。在砂锅寨的图庙里,叶辛写下了他的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和引发轰动的《蹉跎岁月》。叶辛也从贵州乡村崎岖的小路,逐渐走向了全国。1995年,根据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孽债》热播,让叶辛成为了全国人民熟悉的著名作家。多年来,叶辛笔耕不辍,出版了100多部小说。
据悉,随着“叶辛文学馆“的亮相,浦东书院镇也将进一步打造以“乡愁”文化为核心元素的农业旅游休闲产业。目前,书院镇的“书院人家”“东方葵园”等农家乐已经引入了国学、书法基地。沪上首个专门研究收集整理“乡愁文化”的“上海农家乐文化沙龙”也在书院镇成立。而海碗菜、浦东民居群等反应百姓乡愁的文化旅游符号,也正在成为书院镇的独特名片。
》》》葵园:上海郊区的乡愁文化的“宅基地”
复原上海人最早的房子
上周末,《东方城乡报》和浦东新区书院镇联合召开“现代都市·乡村记忆——浦东书院葵园农业旅游文化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和市农委、市商务委、上海交大农学院等有关处室的负责人出席并建言。叶辛提前一天夜宿葵园,听主人介绍葵园农庄所在地书院镇的历史,得知1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从各地漂泊而来的先人来了,在这块湿地上垦荒、捕鱼、造房子,那房子起先是一片茅草屋,以后才演变成泥瓦屋。那天晚上,他与记者聊天,得悉葵园总经理马引国已经收集了来自浙江、安徽、贵州、湖北、福建还有上海的20多幢古建筑老房子,于是第二天,他就在会上提出:上海人过去住在石库门弄堂房子里,那么之前是住什么样的房子呢?要看上海人最早的房子,就到葵园来。如果做到这一点,就最恰当地诠释了乡愁文化。
据悉,马引国是浦东南汇祝桥镇人,当了13年的远洋轮海员,也许因为漂泊的经历,他对乡愁有更深的理解。目前,他收集全国各地民居,有一座来自江西婺源的私塾,还有许多徽居。但徽派建筑在异地上海郊区“复原”已有不少——如宝山以徽派建筑为主题的闻道园,因此不必再重复再下功夫。与会者更为看中的,是一幢来自本土的浦东龚路的“胶圈房”,就是过去农村院落里房子,类似北方的四合院,还有两幢是南汇地区的老房子。上海郊区的老房子共有7幢,以本土为主,浦东民居和郊区民居的实物复原,在郊区村庄日益消失的今天,无疑为上海建立了一块新的乡愁文化“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