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水生所等部门开展的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种群普查工作顺利完成。结果表明,江豚种群在过去5年的时间净增加27头以上,种群规模已达60头以上,种群净增长了108%。
专家表示,在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的严峻形势下,天鹅洲成为我国自然水域江豚数量唯一增长的区域,江豚的种群健康,繁育兴旺,成为世界鲸豚类迁地保护成功范例,为江豚的保护带来新的希望。
每年自然繁殖4至5头
去年11月,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与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80多名研究人员,对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进行种群普查。
长江天鹅洲是长江的一处故道,汛期与长江相通,是长江中游唯一集自然和迁地为一体的国家级豚类自然保护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当地从1990年就开始实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最初仅有5头江豚,后来通过救护和迁移,增加到9头;2010年普查时,该水域捕捞到25头江豚并打上标识,显示每年增长2至3头。此次普查共有59头江豚起水体检,还观察到至少1头未起水体检江豚,种群规模已经超过60头。
普查行动现场总指挥、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扣减从区外迁入的江豚,天鹅洲故道内自然繁育增加了27头以上,种群净增长了108%,自然繁殖速度相当于每年4至5头,说明该种群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据了解,此次起水体检江豚的雌雄比例为28:31,其中18头成年雌性中9头妊娠,11头哺乳 (其中4头同时妊娠哺乳)。2岁以下幼豚达到17头,其中去年新出生幼豚就有11头。
按计划,研究人员将再增加3头江豚进入天鹅洲保护区网箱进行饲养繁殖研究,以期在江豚人工繁殖上取得突破。同时,检测江豚个体的听觉能力和噪声环境下的行为和发声反应,以观察分析长江干流中的航运等噪声对江豚听力、发声和行为的影响。
首次向外输送子代江豚
据了解,普查时科研人员对全部起水江豚进行了体表测量、血液样本、B超检查以及营养健康评估,遗传谱系构建,生殖能力评估,群体听力实验以及卫星跟踪实验。
“这好比给它们安上了身份证,今后拿扫描仪一扫,每头江豚的性别、年龄等身份数据就一目了然。”王丁解释说,构建遗传谱系是要了解它们之间血缘关系,判断是否会发生近亲繁殖,为今后对不同迁地保护区进行交换提供基础。
2012年,王丁及科研团队提出江豚迁地保护计划:从长江中引入江豚到新的迁地保护区,建立保种种群;保护区之间通过个体交换,丰富江豚遗传多样性。
去年3月,全国最大规模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在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启动。中科院水生所团队从江西鄱阳湖优选8头江豚,迁入湖北天鹅洲、监利何王庙两个江豚保护区各4头。
此次普查,科研人员通过基因排序挑出2雌2雄共4头江豚,在去年12月1日迁入何王庙故道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这是天鹅洲保护区首次向外输送江豚。
王丁解释,天鹅洲保护区从最初5头江豚,到现在60头,离80头的容纳量越来越近,通过部分子代江豚的外迁,既能减轻天鹅洲保护区的环境压力,也可加快何王庙保护区江豚种群的繁育。
文汇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通讯员 许 生 (本报武汉2月28日专电)